165438+10月27日海边是什么节日?
但是台州的中秋节是在8月16日,比传统节日晚了一天。记得中学的时候,地理老师说月亮绕地球转一个月。他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农历月份是30多天还是30多天吗?”我在下面大声回答:“三十多天。”老师问我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八月十六日中秋节,中间,那个月应该是三十二天”。地理老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告诉我中秋节在8月15日。这大概是我这辈子回答的最聪明的问题了,也让我对我们当地的节日和习俗产生了兴趣。现在想想,当时的地理老师可能不了解民风。
关于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的由来,有几种传说:一是临海的秦是嘉靖二十三年(1554)的状元。他对父母极其孝顺,每到节日,总是精心准备美味的祭品。然而,我的母亲信佛,她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不吃素。中秋节在十五,秦状元不忍心让她放假,就把中秋节推迟了一天。二是元末方国珍起义,在泰州称帝。方的母亲周信佛,初一、十五必须吃素。方国珍改变了中秋节,以便让她的妈妈和家人一起享受这个节日。第三,在对日形势吃紧的时候,戚继光率军在中秋之夜剿灭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日夜,军民共庆抗日胜利,补中秋。后来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成了习俗。
无论是什么样的传说,笔者认为都不能作为8月16日台州中秋节起源的依据。原因很简单。民俗具有“集体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任何一种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和推广的。所有与节日有关的故事和传说都是在节日形成后附上的。那么,8月16日中秋节是怎么产生的呢?我觉得应该参考台州的其他节日。
台州有三个独特的民间节日:元宵节、七月三十日和中秋节。习惯上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而我们台州庆祝这三个节日的时间分别是正月十四,七月十四(或十三),八月十六。而这三个节日的相似之处在于,节日时间都在一月。我在综合国内的民俗节日时,发现这三个节日都是月中的主要节日(下一个元月是10月15日,对老百姓来说是个遗憾),但在台州,这三个节日的相似之处是不在同一天过节,时间都是上调或后拨的。
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传说相似,上面三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也可以用于元宵节。同样,七月半也有类似的传说:宋末时人们正在准备节日,恰逢元兵入侵,所以人们要提前一天举行祭祀和祈祷,然后纷纷效仿(见台州民俗大观)。这种用来证明节日习俗起源的模式传说,不仅让人生疑,难以信服,而且给人以沉重的节日感。
我曾经写过《台州府元宵节民俗调查》一文,认为元宵节之所以提前一天,是因为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家里的大多数人在每月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吃素,并提前一天避开这一天。形成时间应该在五代时期。至于中秋节和7月30日,笔者认为其形成的原因和元宵一样,只是元宵和7月30日都提前了,而中秋节则晚了一天。形成时间也应该是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经历了长时间繁荣的佛教,不为统治阶级所容忍。五代时期,北方政权前后采取了一些禁佛措施,其中周世宗灭佛是一大举措,史称“难法”。周“废庙以天下无钱数,毁铜像以钟、钟、钹收钱。”此时泰州所属的吴越国国王是一个虔诚的俗人。于是大量北方僧人南迁,江南佛教空前兴盛,一些佛教教义的影响也深入民间。在这种情况下,农历初一、十五吃素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惯例。长期以来,人们在节日期间不自觉地避开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而由于提前了两个节日,中秋节就滞后了一天,这已经成了* * *学问。
台州中秋节的习俗是吃月饼和给亲戚朋友送礼。但在古代泰州府城,月饼也被称为“糖衣饼”。阿清诗人陈彦烈曾有诗《八月十六吃糖衣饼》:“秋风满井空空,今朝沏茶兴。饼样团圆同明月,食虫相混。”非常迷人。
旧时台州临海,有8月16日吃“高糯”的习俗。糯米粉用热水泡软,然后放入蒸笼,一层红糖一层红糖,直接放入蒸笼,然后用菜刀切成几十块,再蒸。蒸饼糯糯的,软软的,甜甜的,是沿海小吃。
另外,中秋节前后,台州一些地方有回父母家(俗称送公公)的习俗。一般在中秋节前,出嫁的女儿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月饼,猪蹄等。,母亲家会做好饭招待女儿女婿。因此,中秋节也可视为“台州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