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1964年10月23日是什么时候?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耕而制定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夏、大夏、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设定了仲夏、盛夏、仲夏、冬至等四个节气,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既有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也有传统的生产工具、器皿、工艺品、字画,还有汉族节日文化、生产仪式以及与节日密切相关的民俗。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汉族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1 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二十四节气
遗产水平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册认证号
国发[2011]第14号
批准日期
2011 5月23日
项目编号
516 X-68
申报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
目录
1节气的由来
2节气含义
3节气分类
4节气宋的表征
5节气法
简介
解释
6节气习俗
7本节气书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1节气起源编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就有了至日和至日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运行位置、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将一年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相等的部分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末期,节气有八个名称: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这八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变化,明确划分了一年的四季。后来《淮南子》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现代的一模一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二十四节气记录。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西汉时期已采用节气。汉代的《周髀算经》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大多表示气候变化、物像差异,与农业结合紧密。因此,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八个节气中把握季节的变化,并及时决定播种和收获作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与气象的密切关系,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时间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经验。为方便记忆,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单词连成一个韵:
春雨震荡春清谷天,夏满山夏暑相连,秋露寒霜,冬雪飘雪。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融合了天文、气象、作物生长特点等知识,准确反映了一年中自然力的特点,所以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深受农民喜爱。[1]
节气是中华先民经过几千年实践创造的宝贵科学遗产。它们是反映天气、气候、物候变化和掌握农时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就用土规测量日晷(即在平面上竖起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阴影的长度),以确定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冬季至日四个节气。一年中,中午土归的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季的至日,最长的一天是冬季的至日,影子长度适中的是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尚书》记载了节气。商朝只有四个节气,而周朝有八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的《淮南田字训》中,《史记·太史公序》中也提到了阴阳、四时、八地、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记录时间,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祖先把五天称为1,三天为一,称为节气,全年分为24个节气中的72天。[3]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主要政治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是在这一地区气候和物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罗和邓合编的历法,正式在历法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还规定没有中性气体的月份定为上个月的闰月。
2节气含义编辑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
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季至日是八个节气。
象征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的是: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业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很大,所以不同地区的四季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初霜这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结的现象,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吓和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蛰刺,预示着春天随着天空早雷和地下蛰虫的恢复而回归。[1]
注意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里”是一年四季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里”是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长夏、立秋、立冬也被称为“四季”。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65438+10月7日左右。“李思”预示着天文季节的开始,就气候而言,仍处于最后一个季节。例如,初春的黄河流域仍然处于隆冬。
“之”的意思是极和最。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合称为“第二个至日”,预示着夏季和冬季的到来。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和2月22日12日。夏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地方。冬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是平均分配的意思。春分和秋分称为“平分”,意思是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在春分和秋分,黄道与赤道面相交。此时黄道分别为0度和180度,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相等。[2]
立春:站着就是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立春
雨:雨开始下,逐渐增大。
雨水
蛰:蛰的意思是躲起来。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
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春分
清明:阳光明媚,郁郁葱葱。
清明节
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谷雨
长夏:夏天的开始。
夏初
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种子饱满。
小满
芒属物种:芒作物如小麦是成熟的。
芒种
夏天至日:炎热的夏天来了。
夏日至日
暑:暑就是热的意思。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
小暑
夏季高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大暑
立秋:秋天的开始。
立秋
暑热: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
热度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白露
秋分:昼夜平分。
秋分
寒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
寒露
初霜:天气越来越冷,霜冻。
霜降
立冬:冬天的开始。
立冬
小雪:开始下雪了。
小雪
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积雪。
大雪
冬天的至日:寒冷的冬天来了。
冬季至日
小寒:气候开始变冷。
小寒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4]
大寒
3节气分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