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来自于对天象的崇拜,是从古代对秋天月亮的崇拜演变而来的,是古代拜月习俗的遗留。在过去的二十四节气中,秋分时节是一个古老的“祭月节”,而中秋节则来源于传统的“秋分祭月节”。祭月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习俗,是中国古代一些地方的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起源于古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初,盛行于宋以后。
宋代诗人林光超写道:“月色是一年中最亮的夜晚,千里来的人都在享受这段时光。”农业月的8月15日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中秋节”和“团圆节”。中国人在月亮下的活动,如祭月、拜月、赏月、玩月、月上漫步、月上跳跃,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拜。
中秋节的传说
传说嫦娥原本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了九个太阳后,西王母给了她长生不老药,后羿不肯吃,就交给嫦娥保管。后羿的弟子垂涎长生不老药,逼嫦娥交出。嫦娥绝望地吞下它,飞向天空。那是八月十五日,月亮又大又亮。因为放弃后羿,嫦娥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长期居住在广寒宫。回国后,后羿伤心欲绝,于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设宴,与嫦娥相会。
中秋节的习俗
1,拜月,赏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人们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放在大香案上,当月亮挂在空中时,就开始祭拜。人们在自己的亭子或门口赏月,并安排食物或家庭聚餐,与子女团聚,并与他们交谈。
2.吃月饼
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圆,“人和月* * *圆”。正是这种对团圆的渴望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人们互相赠送月饼,把“团圆”的意思作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每到中秋,明月当空,一家人团聚,赏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中秋节必吃的食物。据说唐代就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但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名称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是在宋代。
3.享受灯光
南方人在中秋节一定会玩灯笼。灯笼包括各种颜色的灯,如刨花,稻草,鱼鳞,谷壳,瓜子和花木。在广西南宁,除了用竹纸绑上各种灯笼供JL儿童玩耍外,还有简单的柏树灯笼、南瓜灯和桔子灯笼。所谓袖灯,就是把袖子挖空,画出图案,套上绳子,在里面点上蜡烛。南瓜灯和橘子灯也是取出果肉做成的。这些灯因其简单的外观和简单的制造而非常受欢迎。广州、香港的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用竹纸做成兔子灯笼、杨桃灯笼或方形灯笼,横挂在短杆上,再竖在高杆上,高高挂起,闪耀着五颜六色的灯光,为中秋节增添了美丽。
喝桂花酒
中秋之夜,月中仰望桂花,闻一闻阵阵桂香,饮一杯桂花酒,庆一家人的甜蜜,成了节日的美好享受之一。桂花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马而战,饮桂浆”“饮桂椒浆”等诗句。可见,中国喝桂花酒的年代是相当久远的。
吃藕盒
中秋节吃藕也是团圆的标志,尤其是吃“藕盒”。江浙人大多将莲藕切片,每两片的下端连在一起,中间夹上肉和蛤蜊做成的馅,面条炸至金黄。这也叫莲藕饼,和月饼的功效一样。目前市场上的莲藕主要有两个品种,七孔莲藕和九孔莲藕。七孔莲藕在江浙一带广泛栽培。该品种质地优良,肉嫩、脆、甜、白。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人们用满月把人们维系在一起。苏轼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难全述”可谓世间佳作,而下一句“祝人长寿,千里之外”也是人的同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