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满山川夏连热,秋露寒霜,冬有冰雪。”人们最早可以利用这一成果是在(
战国时期
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12节;
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初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达汗12气。
两个节日和齐之间的平均天数约为30天零4天,而农历中每个月的天数为29天半。所以每34个月,难免有两个月只有节没有节或者只有节没有节。农历上没有结的月份叫闰月,没有结的月份不叫闰月。
从节气的含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以分为四类,即:
1,表示由冷到夏的变化: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在冬季至日,立冬有八个节气。
2.象征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
3.反映降水的节气有七个: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
4.反映物候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四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