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节日习俗?
1,23,蜜瓜粘粘的。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灶仪式。人们会在灶前神像前献上关东糖、清水、青草,送到灶前。
旧社会,腊月二十过了,孩子们就唱着歌,希望大人快点买回蜜瓜。“蜜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制成的粘糖。拉成长条形的糖块叫“关东糖”,拉成扁圆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外面,因为天气冷,蜜瓜是实心的,里面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脆的,甜甜的,很香,有一种特殊的风味。
但是屋子里热了,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果结。这种粘稠的麦芽糖在晋代《荆楚纪年》中有记载,当时称为“齿龈”(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在一首诗中写道:“推青尾酒过新春灯,劝胶牙先春菜。”可见,在唐代,它就像美酒一样,成为了春节期间的必备品。到了明清时期,麦芽糖有了新的用途,成为糊灶神嘴的利器。
2月24日,房屋清洁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根据早年间的民间传说,“尘”与旧“陈”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之前,扫除家中所有的灰尘,意味着摆脱旧年的旧事,扫除所有不好的“倒霉”和“恶运”,迎接新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祷。
3,25,做豆腐
在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习俗是做豆腐。说起来,这个“腊月,推磨做豆腐”,其实就是老北京人准备春节期间所有必须要有的“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所以豆腐代表祈求“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在《豆腐》诗中写道:“种豌豆,累坏了心。知淮南,则得春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仍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习俗。原因是传说中的灶王爷上天时,玉帝会到下界看看各家是否如灶王爷所演,于是各家都吃豆腐渣以示清贫,躲避玉帝的惩罚。传说吃豆腐渣其实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也是我们祖先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4、26、切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过年”,意思是这一天主要准备肉过年。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的猪;所谓割肉,就是不养猪的贫困家庭去市场买肉过年。之所以把“割年肉”写进年节歌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能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炖肉节吃肉,所以称之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将陆续“出锅”。人们上街置办年货,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对象。即使在今天,每个家庭的生活越来越繁荣,但它已经成为一个老传统,许多人不忘在腊月二十六买一些大肉。
5、27、宰杀年鸡
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都仿佛听到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街上充满了热闹。昨天吃了好吃的炖肉,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杀鸡”。民谣“腊月二十七,过年杀鸡”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27号杀鸡呢?这其实是谐音。“鸡”和“吉”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大家很容易理解。
腊月二十七杀鸡,各区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在北京,老北京人这一天除了准备鸡,还要准备其他种类的肉、菜等,才能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与家人分享;在天津,你只能用公鸡,因为你想拍出漂亮的外表和它的威严风格。另外,宰杀炖好的公鸡要在年夜饭吃,要放在桌子中间,而且一定要整只放,不能切块。
6,28,发脸
“腊月二十八,把脸贴在头发上”“腊月二十八,用贴花做饼,做馒头”。这是两首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歌谣。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农历腊月二十八,不管是和面还是做包子,总之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七,准备肉过年。28号,是时候准备面食了。以前没有现代的方便发粉。普通面粉提前几天做好就容易碎,只有面粉不喜欢碎,所以28号做好,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这一天,太原人要蒸“两个饼包子”;河北人正在“蒸枣花”准备除夕祭祀祖先作为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八,蒸包子,炸宝塔。”只有北京人出手慢,所以“把头发盖在脸上”,等到29号才“蒸馒头”。
7、29、小笼包
“二十九,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这一天,腊月二十八已经做好的白面要蒸成馒头。谁把馒头蒸得又大又好,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兴旺发达,赢得一个好奖。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是为了准备过年的主食。除了馒头,还需要蒸花卷、豆包或小动物形状的豆包。满族家庭也要蒸喜饼,蒸枣泥饼,给儿孙蒸小笼包,蒸如意卷。蒸豆包的时候,也要点一个小红点,上面涂上胭脂,以示幸福。
8,30个夜晚构成一个夜晚。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除夕之夜,如果不像往常一样睡觉,就叫“守岁”。大家围坐在火炉旁,笑逐颜开,孩子们在街上燃放鞭炮。午夜时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老饺子”,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了。
除夕夜,家人团聚往往会给一家之主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老人见儿孙,家徒四壁。过去关心和抚养孩子是多么幸福的事。年轻一代也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孩子们在玩鞭炮的时候,也是家庭主妇在厨房最忙的时候。过年的菜前几天就做好了,年夜饭总是在年三十做。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会在30号晚上包好。这个时候,大家的案板都在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的案板声,大街小巷的鞭炮声,小商店、小账房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到处欢声笑语,交织成除夕夜欢快的乐章。
虽然南北有差异,但有一点基本相同,就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的孩子将这些充满深情和美好祝愿的习俗铭记在心,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