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是30个字。
春秋时期,晋文公的朝臣在他遇到困难时,会割肉充饥。后来文公当了春秋第5任霸王,隐居深山,不愿被养。
文公找他的时候,放了火烧山,但是他宁死也不出来。后来在他的枯树里,发现了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老实。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再来清明”。因此,那一天被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寒食。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和春末之交。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清明节原意为扫墓日,民国政府于1935年春分后15天定为国定假日,也称全国扫墓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祭祖和踏青是清明节习俗的两大主题。这两个传统的风俗习惯主题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从未间断。
2006年5月,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根据阳历,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节气,清明节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清明时节,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不如清明”等农业谚语,可见清明节在指导农事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清明节作为农业节气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如今,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扫墓、孝道、追忆、郊游成为节日的基本主题,也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发扬光大的文化内核,是节日的核心价值。
清明节是唯一具有节气和节日双重属性的传统节日。它是几乎所有春节的组合和升华,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
扩展数据:
历史渊源
清明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春节,春秋节自古有之。古代枝枝历的确立为节日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有两个内涵:节气和节日。清明节气从时间和气象物候上为清明节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是古代干支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这里生机勃勃,气温回升,万物干净整洁,大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清明扫墓的好时节。
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相结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谐,注重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在清明节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清明节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将多种民俗融为一体,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属于一个缅怀祖先、弘扬孝道、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体现了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表达了人们尊敬祖先、孝敬祖先的道德情怀。
百度百科-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