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什么意思?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
春分时,太阳黄经达到0°,在每年公历3月19-22相遇。春分在天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此后,太阳的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北半球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比黑夜长,而南半球则相反。
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中国除了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华北,都进入了明媚的春天。春分的意义,第一,指的是昼夜等分,各为12小时;第二,在古代,立春到长夏就是春天,春分正好在春天的三个月之中,春天平分秋色。
春分过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在春分期间,中国有一些民俗,如放风筝、吃春菜和下蛋。
历史渊源:
“春分”的意思是一半,即分为两部分,昼夜等分,寒暑平衡。此外,春分也意味着平分春天。传统上,立春到长夏是春天,春分在春天三个月的中间。因此,春分在古代也被称为“日中”、“昼夜分”、“仲春月”。
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长短相等。据袁武成《二十四节气》一书记载:“二月中旬,分半,为九十天半,故称分。”
另《春秋故事》说:“春分,阴阳也半相,故昼夜既寒又夏。”太阴书:“斗指春分,约为星期日,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两极除外),也是春天的一半,故称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