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怎么过?

早上:除夕夜凌晨扫尘,家家户户开始忙碌。首先是扫尘。腊月二十四虽然灰尘已经“一扫而光”,但是除夕夜的打扫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旧的习俗是,在新年的三天里,房子将不再扫地,以避免扫走“财富”。因此,在除夕的凌晨,人们会打扫室内和庭院,扔掉垃圾,以示告别旧年,迎接新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的纸屑不会被清理,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将会丰富多彩。早上:贴春联是除夕早上的重要一环。春联要在中午(也就是12点)之前贴好,称为“运封”或“关门”。12点以后被认为不吉利。以前市面上没有现成的春联,都是买红纸或者请村里的文化人写的。每年都在眼前,是那些知识分子最美好的时光。在加热的土炕上摆一张八仙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墨客会挥毫泼墨,为前来求盟的村邻书写一篇又一篇,十分过瘾。春联的内容多采用吉祥和谐的句子,正门贴有“日增岁,人增寿,春满福报”的字样,同时还贴有大福的对称字和以尉迟敬德、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以此来挡鬼。老人们的房间里贴着“幸福像东海一样宽,寿命比南山还高”。新婚夫妇的房间里贴着“天上满是爱情鸟,地上绑着树枝”之类的;卧室墙上贴着“抬头见幸福”,猪圈马棚贴着“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贴“万里”,船头贴“船头行千里无波,舵后风送万里”。春联的横向批评,多是四个字:“好运高照”、“万象更新”、“山河如锦”、“百业兴旺”。薄薄的彩纸上剪刻着吉祥图案的跨批挂贴,五彩缤纷,随风摇曳,真的很漂亮。此外,还会挂贴窗花和红灯笼。到了大年三十的中午,转眼间,家家户户的春联都红了,大街小巷墨香四溢,节日的气氛在反差中骤然升温。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符涛对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后蜀皇帝,不问国事,不聚会,虽然写了对联后第二年就被北宋灭了,却因为这幅对联而被人铭记。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现象。中午:除了春联,除夕中午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午餐。特点是家庭完整,菜品丰富。无论家人在哪里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父母家吃团圆饭,享受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是鱼,代表有钱;鸡代表好运;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富贵;粉丝,寓意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桃罐头寓意避祸、祛病安康;好酒意味着永生和美好的生活。其他菜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富人或工商户的长工、雇工,除夕中午也是雇主请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如果雇主用酒向男方敬酒,说“谢谢你的辛苦”,并立即支付了所有应该支付的工资,那就意味着第二年你被解雇了,吃完这顿饭你就收拾东西走人;如果用人单位反复给员工敬酒,不提结账,不提讨论明年的待遇,说明用人单位还会继续用你。所以对于这些员工来说,这是一顿决定下一年命运的午餐,很吓人,让人觉得有点苦。对于负债的人来说,除夕更是难熬。以前,过了小年假期,债主就会派人到处讨债。那些无法偿还债务的人不得不藏在西藏,这被称为“躲债”。除夕夜午饭后才能回家,因为讨债的也回家吃团圆饭了。春节不讨债的旧俗,会被当成鬼,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债务人只要躲过除夕的中午,债务就被暂时躲过了。下午:除夕夜午饭后,家里的主人郑重地将家谱挂在堂屋对面的墙上,称为“请谱”,并摆好香案、供品、烛台,准备祭祖。除夕下午挂家谱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家庭主妇们开始忙于晚餐。无一例外,我们都在这顿饭里吃饺子。俗话说“过年谁不吃饺子”,指的就是这顿饭,叫做“过年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又因其圆形,寓意阖家团圆。饺子在除夕夜经常用肉馅,因为肉馅里都是饺子,意味着生活富足,平安吉祥。饭局开始前,家中男子会举行“请神”仪式,即在住处西面的空地上烧香烧纸、放鞭炮,邀请祖先的灵魂回家过年,称为“请年”。住在乡下的人在屯西的岔路口问上帝。这种习俗起源于佛教,人们认为祖先死后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仪式结束返回庭院时,请在门口的地上横放一根木棒,表示骑着好马的祖先拴好了马。祖先请回家时,门要开着,然后烧香祭拜。后来春节“送年货”前,香案上一直放着香,早晚要点蜡烛祭拜。晚上:吃完“请饺子过年”,开始过年。这是一年中最特别的一夜,全家人彻夜不眠,因为这是家庭成员最完整的时候,赶旧做新的决定是及时的,大部分家庭大事都是在这里策划和决定的。据史料记载,观岁的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我有一首梁朝肩上的诗:“一夜连两年,五更分两年。”当时,守岁被称为“废光”,人们整夜燃烧蜡烛和灯,象征着赶走一切恶灵和疾病,希望新的一年有好运气。唐代诗人经常描写观察年龄的习俗。白居易《客中守岁》诗说:“守岁尊无酒,乡愁满泪。”孟浩然还有一句诗“续画烛,守老而后长宴”。到了宋代,养老的习俗在城乡普遍存在。苏东坡的诗《儿女情长不睡觉,夜在一起》就是代表作品。现在观察老年的主要内容就是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也是全国人民期待了一年的文化盛宴。除夕,是新年和旧年的连接点。那时候,家家都吃饺子,在外面放鞭炮和烟花,烧纸和熏香。一时间,乡镇电闪雷鸣,喜庆的夜空五彩缤纷。这一举动被称为“发紫”,将除夕夜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当午夜十二点敲响时,新年伴随着鞭炮声到来。晚辈跟长辈抢着说“新年快乐”,这叫“求福”。长辈会把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用红包包好,发给晚辈。这也是孩子们最激动的时刻,因为压岁钱大多由孩子们自己保管和自由支配,这种好事一年才有一次。在早些年的困难时期,孩子们只能得到零花钱的少量压岁钱。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家里孩子少,压岁钱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爷爷奶奶乐此不疲,宁愿节衣缩食,也不愿亏待孩子,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孩子们常常抱着“小红包”,带着甜甜的笑容入睡。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又长大了一岁。父母从里到外给孩子穿上崭新的衣服,开始给亲戚邻居拜年,享受新年的温暖和欢乐。看来这个春节真的是给孩子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