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比故宫(紫禁城)还大。它有两面墙,形成内外祭坛。坛壁南圆北圆,象征圆的地方。球球祭坛在南面,山谷祈祷祭坛在北面,两个祭坛在同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隔着一堵墙。球球祭坛的主要建筑是球球祭坛和帝国圆顶,山谷祈祷祭坛的主要建筑是祈年殿、皇宫和祈年门。
据史料记载,官方有祭祀天地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还处于奴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的皇帝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虔诚。历史上每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看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祭祀建筑在帝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和最完美的艺术来建造,建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天坛是我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与朱迪任职十四年的紫禁城同时建成。嘉靖九年(1530),因四郊分别祭祀制度,嘉靖十三年(1534)更名为天坛。经过清乾隆、光绪皇帝的重建,形成了现在的天坛公园格局。
明朝初年天地合祀,南北郊坛同祀。举行祭祀的地方叫大司堂,是一个有十一个房间的方形建筑。明嘉靖九年(1530)改为天地分开,在天坛内建一座圆丘坛祭天,在北郊另建一座方泽坛祭地。最初供奉天地的宏伟庙宇逐渐被废弃。嘉靖十九年(1540),原大祭堂改为大享乐堂,开始了圆形建筑。
清廷入关后,一切还是按照明朝的旧制度。乾隆年间,国力强盛,天坛也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决定重修天坛内外城墙,将土墙改为城砖,从中间到顶部包裹两层城砖。内坛墙顶宽度缩减为四尺八寸,无檐柱,成为无柱廊的悬廊。重建后,天坛内外壁更厚,GAI长达十余里,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天坛的主要建筑,如祈年殿、御殿、穹顶等也在此时重建,并一直保存至今。
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成一条直线。所有的宫殿和祭坛都朝南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天空。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风格独特。祈年殿是皇帝祈求丰收的地方。是一座三檐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它有一个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有长檩条梁。它由28根木柱和36根檩条支撑,在建筑造型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坛由双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形似“会”字。双坛墙的南角为直角,北角为弧形,象征“一圆之地”。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来西墙只开了祈谷门和祈秋门。1949后,东门和北门相继建成,内坛南面的赵恒门改为南门。
天坛内坛墙周长41.52米,有东门、北门、西门六个门,球球殿南门有太元、赵恒、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面有瓦胡岛祭坛和皇家穹顶,北面有祈年殿和甘皇帝殿。两部分用隔墙隔开,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单笔桥”(砖砌走道)连接着瓦胡岛祭坛和山谷祈祷祭坛,形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球球祭坛是皇帝举行祭天礼物的地方。建于嘉靖九年(1530)。祭坛平面呈圆形,分三层,均有汉白玉栏杆。祭坛表面最初是由蓝色釉面砖制成的。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后,用坚硬耐久的艾蒿青石铺成。每层的栏杆头都刻有龙纹,每层栏杆下都有一个石龙头向外延伸,用于坛面排水。圆形土墩祭坛有两堵矮墙,外侧和内侧的圆圈,象征着一个圆形的地方。球球祭坛的附属建筑包括皇穹窿及其附件、圣穹窿、祭祀亭和三穹窿(祭祀穹窿、乐器穹窿和布朗推荐穹窿)。站在球球圣坛顶楼正中的巨石上,虽然窃窃私语,却十分响亮。所以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他洪亮的声音就像来自天上的神谕,祭祀时的庄严气氛更显神秘。这是因为祭坛表面光滑,声波能迅速向四面八方传播,打在周围的石栅栏上,反射回来,与原声融合,所以音量增大了一倍。
长度很长。详情请见:/view/9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