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养生,做好,用好两种方法。

今天是酷暑,二十四节气中记载‘酷暑止于此’。酷暑过后,气候和气温会有明显的变化,气候会由热转凉,由湿转干,所以要及时调整饮食起居和调理,否则容易生病。

我今天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处于暑中,就是“出暑”,意思是暑气一去,气候就会从湿热转为暖燥。在这种气候下,需要在祛湿和养阴之间取得平衡,做到祛湿不伤津液,润燥不生湿。

酷暑过后,大自然平静下来,收敛起来,因为万物都成熟了。

《苏文·四气调灵》云:“秋气宜养收之道。”意思是秋天的重点是收敛阳气。

1.暑后应该祛湿还是养阴?

夏天过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干燥是秋季的主要气。肺喜湿厌燥,燥易伤肺。如果肺部得不到滋养,肺阴受损,就容易出现口鼻咽干、皮肤干燥,干咳无痰,或痰粘。

有些人往往脾虚,特别是过了一整个春夏,湿邪困在脾土里,脾胃疲乏,不能运化水湿,就会凝结成痰,堵塞管道。痰逆于气,犯于肺,就会咳嗽。这时候有的人就不咳了,治标不治本。调理的关键是祛湿健脾。

简单来说,在换季期间,你可以这样做:

1,身体湿漉漉的时候,先去掉:

现在的气候已经不像以前春夏那么潮湿了,所以除湿的力度不需要太强。可以用比较温和的除湿食材做粥、做汤,比如芡实、五指桃、莲子等。

舌苔厚腻,舌面滑,舌体胖,有齿痕;或者大便不成形,大便粘稠,腹泻等症状。,提示体内有明显的燥湿,可以给一些祛湿的治疗方子,较轻的可以用四星汤、五行汤、健下汤。

2、体内没有明显水分滋润:

当舌苔、大便正常,体内无明显湿气时,可在饮食中加入滋阴生津,如莲藕、百合、银耳等食材,可给安丘方子(食疗方子见文末)。

另外,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暑热过后,你应该有意识地帮助阳气。

秋收,收敛是秋季调理的重点。收敛是指收敛阳气,帮助回收阳气,保存阳气。

暑热过后,自然界阳消阴长,阳收阴露。

与自然相对应,人体内的阴阳也会发生变化,阳气也会逐渐被回收。

具体如何“收敛”,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先锋寒在合击杨之前:

帮助抑制阳气,首先驱散夏天困在体内的寒气。

夏天比较热,长时间吹空调,吃冷饮和食物,非常严重。如果在阳气未被抑制之前,你不先锋寒,你就会把寒邪困在你的身体里,这将使你的体质更加虚寒。三伏天有很多驱寒的方法。夏天过后,每天早上8:00-9:00可以带它去户外晒太阳,晒背,晒脚。也可以多运动,通过出汗来赶走感冒。

2.最好的聚阳方式是睡眠:我经常强调食补不如睡眠补。进入睡眠状态后,阳气会逐渐从体内恢复。

坚持早睡早起的人,秋天不会那么容易生病。

3.在饮食中适当添加“酸”:

《苏文·论脏气之法》说:“肺主秋...肺收敛,吃酸急收之,补酸,泻之”。意思是酸味食物有助于降肺气,抑肺气,加强滋阴潜阳的功能,使阴阳转换平稳平和。

4.敛阳的关键在于健脾: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健康,气血就会充足,阳气就会健硕。

所以,敛阳的关键在于健脾。家长还是要坚持每天“10秒判断消化”,控制饮食,减少食物堆积。如果舌苔、呼吸、大便、睡眠异常,应及时用三星汤帮助消化、导滞。

消化好的时候要积极健脾,可以用白术佛手汤,这是日常的健脾方子,一年四季都可以用。

合理糊秋肥

中医认为秋季干燥,不宜多吃肥肉和油炸食品,以防“上火”和消化不良。

适度锻炼

夏季和节气,天气转凉,秋高气爽,是锻炼身体的好季节。这时候多运动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改善内脏器官功能,还有助于增强自身抵抗力。

从潮湿闷热的夏季到秋季,气候一下子干燥起来,一些燥热容易在人体内积聚,引起咽干、气短、鼻出血、大便干燥等症状。,再加上运动时水分的流失,会加剧人体的缺水。

所以运动时一定不能忽视补水,要注意少量多次,慢饮的原则。

同时,从夏天的不活动到秋天的活动,还是要把握好度,并不是运动越多越好。秋季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运动量不宜过大,不要大量出汗,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流失。

宜选择轻松温和、运动量小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爬山、太极拳等。,并适时适度地进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出汗过多而失去活力,又能拉伸肌肉,提高身体素质。

健脾祛湿

酷暑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气温依然较高,阴雨天增多,阴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所以近期要注意防暑除湿,保护脾胃。晚上不要贪吃,不要多吃冷饮。

酷暑过后,很多人往往会出现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等。因此,要注意调理脾胃,驱逐体内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

材料:

炒芽菜,炒麦芽,陈皮,乌梅,莲子,百合,瘦肉。

练习:

1.莲子去心,所有材料洗净,放入锅中;

2.大火烧开,小火煨40分钟左右,放凉即可饮用。

功效:

滋阴润肺,健脾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