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称谓
【编辑本段】名字解释了中国的一种历法,是农历的一种,俗称阴历。正常年份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因为每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差十一天左右,所以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一年全年有383天或384天。根据太阳的位置,一个太阳年被分为24个节气,以方便农业种植和其他活动。年表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一个周期。相传这种历法起源于夏朝,所以也叫夏历。也称为旧日历。【编辑本段】阴阳历是夏历。历书在农业中的应用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农历月份和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区别,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中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农历中的历月长度以农历正月为准,农历正月30天,农历二月29天。农历正月和农历二月相辅相成,使得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农历正月。农历以新月为月初一——月初一。从天文学上讲,所谓“新月”有一个确定的时刻,即月亮黄经与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日月黄道的计算很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至于农历中确定月份名称的依据,是由“中气”来确定的。即含有“雨”的月份为一月;二月是有“春分”的月份;三月是“谷雨”的月份;四月是有“小满”的月份;五月是“夏季至日”的月份;6月是“大暑”的月份;7月是“暑热”的月份;八月是“秋分”的月份;9月是“初霜”的月份;10月是“小雪”的月份;11月是“冬季至日”的月份;12月是“严寒”的月份。(没有中性气体的月份视为上个月的闰月)农历的日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的天数比12个月亮多,比13个月亮短。古代天文学家编制农历时,为了使一个月中的任何一天都包含月相的含义,即初一为无月之夜,十五为满月。有七个闰年,每个闰年有十三个月。为什么采用“十九年七跃”的方法?平均太阴月为29.5306天,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太阴月。0.368的小数部分的递进分数为1/2,1/3,3/8,4/11,7/68。因为19回归年= 6939.18天,而19太阴年(七个闰月之后)* * *有235个月亮,等于6939.438+00天,所以两者相差无几。另外,“十九年第七次飞跃”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其实春秋时期的天文学家在十九年就开创了七跃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65438+7闰2009年插入1组11闰4年,计391闰144年,使农历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334年还有123闰,1021 376闰,两者差别更小。但从清朝开始,中国完全采用天象来确定历年和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十九年放七个闰月,摆放方法很有讲究。农历闰月的设定从古至今完全是人为的,历朝历代闰月的设定都不一样。秦朝以前,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称为“三月”。汉初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汉武帝元年,闰月插在一年中的每个月。后来规定“不含中性气体的月份为上一个月的闰月”,这一规定沿用至今。为什么有些月份没有煤气?节气与节气或中性气与中性气的平均间隔是30.4368天(即把回归年的365.2422天分成12等份),而一个太阴月的平均间隔是29.5306天,所以太阴月的节气或中性气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在某个时间,中性气体不在月中,而是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性气体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如前所述,古人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国气作为十二个月的象征,即雨是正月的象征,春分是二月的象征,谷雨是三月的象征...把没有中国气的月份作为闰月,使历法名称与中国气一一对应,从而保持了中国气的原始象征。从19年第七闰开始,19回归年有228个节气,228个中气,而农历19年有235个新月月。显然,没有节气的月份有七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有七个,所以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顺理成章了。农历月份的大小很不规律,有时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两个三个小月连在一起,历年长短不一,差距很大。农历节气和中气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日期变化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很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的循环规律的:因为19个回归年的天数和19个太阴年的天数几乎相等,所以农历每19年几乎都是一样的。每隔十九年,农历同月每月初一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相差一两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性日期一般重复,个别差异一两天。由19年闰月分隔的月份重复出现,或者相差一个月。【编辑本段】从字面意思来说,树干和树枝相当于树干和枝叶。在中国古代,天是主宰,地是从属。天与干的联系称为天干,地与干的联系称为地支。合起来就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有十个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十二个地支,即子、丑、阴、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古人按甲子、乙丑、丙寅(即天转六圈,地转五圈,只是一个循环)的顺序放在一起,甲子到癸亥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我国古人用这60对干树枝来代表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这就是记时的方法。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们大挠“五行之情深,占建年计,故令甲乙命名日,谓之干;出丑为名日,名曰枝,枝与枝相配成六十岁。”这只是一个传说。最初是谁创立了干支,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代表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干支年表早在殷代时就已使用。【编辑此段】闰月概述以下是1645到1644的闰月统计。闰月总数闰1月6闰2月23闰3月47闰4月61闰5月74闰6月59闰7月51闰8月26闰9月8闰10月9闰11月5闰12月0另一种计算显示闰1月会在2262年再次出现;闰12月将在3358年首次出现。【编辑此段】月中之日俗称农历正月,按习俗称之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现在已经很少用冬月了。这就是成语“十月中的十二月”的来源,字面意思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农历一个月的前十天习惯上称为序列中的第一天,如农历一月的第二天。最后十天习惯上按顺序被称为20日,其中一些被称为纪念日。例如,农历的1月22日被称为正月22日或正月2日。农历的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昵称。由于它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从二月到九月,植物几乎总是被用来代表它。以下是农历十二月的别称:一月:孟春,正月,月末,二月:仲春,杏月,花月三月:季春,陶月,同月四月:夏梦,殷悦,岳梅五月:盛夏,刘悦,毒月,蒲月六月:夏末,何月,李越七月: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暑、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编辑此段】七言绝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夏热,秋寒霜降,冬雪霏霏。【编辑此段】节气公式地球绕太阳一周,完成一周需要一年时间。一年分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按照公历,这两种气体每个月都不会发生变化。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每年的8月23日。这些都是节日,相差也就一两天。二十四节按顺序,脑子里记着以下公式:一月小寒接着大寒,二月立春下雨天;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在四月;五月的长夏和小满,六月的盛夏至日;七月酷暑微热,八月立秋立夏;九月,千年逢秋分,初霜寒露尽在十月;立冬的11月有一场小雪,冬天的至日有一场大雪来迎接新年。把握季节忙生产,及时播种收获,确保丰收。【编辑此段】节名释义立春:立即始,立春即立春。雨:雨开始下,逐渐增大。蛰:蛰的意思是躲起来。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清明:阳光明媚,郁郁葱葱。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长夏:夏天的开始。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种子饱满。芒属物种:芒作物如小麦是成熟的。夏天至日:炎热的夏天来了。暑:暑就是热的意思。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大机构: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天的开始。暑热: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初霜:天气越来越冷,霜冻。立冬:冬天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了。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积雪。冬天的至日:寒冷的冬天来了。小寒:气候开始变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编辑此段】历法转换一、节气的计算首先对节气进行编号,从近日点算起第一个节气为0。数字及对应月份如下:0小寒腊月6清明3月12小夏6月18寒露9月1大寒腊月7谷雨3月13大夏6月19初霜9月2立春1月8长夏4月14立秋7月20立冬。10月3日九月初雨,四月满,夏季15,七月小雪21,十月四日惊雪,二月芒籽10,五月白露16,八月二十二日大雪,冬季月份,五月春分,夏季至日二月165438,秋分五月,冬季至日八月二十三日。天与1900 65438+10月0日(星期日)之差称为积日,所以第y年(1900的第0年)x节气的积日为f = 365.242 * y+6.2+15.22 * x-65438。二、朔日的计算从1900开始第m个朔日的公式是m = 1.6+29.5306 * m+0.4 * sin(1-0.45058 * m)。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2天左右。三、年份的确定1864 65438+10月0日是农历的年份,所以我们用当年减去1864,用余数除以10作为年份的天干,用余数除以12作为年份的地支。相应的数字如下。数字0 1 23456 78 9 10 1天干A,B,C,D,E,G,F,N,D,D,D,C,D,D,D,D,D,D,D,D,D,D,D,D,D,D,D,D,D,D,D,D,D,D,D,如果余数是y(M4),y(M4)为零的年份是闰年日累计为d(1)= 1461 * y(D4)+365 * y(M4)。四、确定月份并计算前一年冬季至日的累计日F(0),用F(0)计算冬季至日所在的新月M及其新月M(0)。计算下一个中性气体F(1)和下一个太阳日M(1),如果F (1) < M(1),那么这个月就是上一个月的闰月,这个中性气体取为F(2),后面的中性气体、新月、太阴月也是这样确定的。当然,一般情况下,没必要亲自去做计算。找到一个在线万年历可以很容易地帮助你转换。万年历:/李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