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24个节气。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太阳位于黄经0°时(春分)。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春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然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所以春分也叫“升分”。古代又称“日中”、“昼夜”、“仲春月”。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不仅具有天文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而且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

春分的意义,第一,指的是昼夜等分,各为12小时;二、春分在春天的中间(从立春到长夏),春天平分。

每年公历3月20日,太阳位于黄经0°时(春分),为春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世界几乎都是昼夜一样长(不考虑太阳光被大气折射和早晨的阴影)。春分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从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各地白天长,夜晚短,即一天中白天比夜晚长;在南半球,白天较短,夜晚较长,即一天中白天比夜晚短。因此,春分也叫升分。

在北极和南极,春分时,太阳整天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日,范围逐渐扩大;南极附近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北半球的白天从冬季至日开始变得越来越长,但从春分开始白天比夜晚长。从夏季至日开始,白天变得越来越短,但从秋分开始,白天比夜晚短。

原因是:冬季至日上,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天最短。然后阳光直射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各地白天越来越长。春分过后,太阳的直射点移到了北半球,北半球开始出现白天比夜晚长的现象。夏季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天最长。然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各地白天越来越短。秋分过后,太阳的直射点移到了南半球,北半球开始出现白天比夜晚短的现象。

计算

[Y*D+C]-L

公式解读:年数最后两位数乘以0.2422加20.646,闰年数减去整数,21世纪春分的c值为20.646。

比如1992年春分的日期=[92×0.2422+20.646]-[92/4]= 42-23 = 19,3月19就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上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