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和节气的日出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定义的,属于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360度,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此后每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基本固定在阳历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早在周朝和春秋时期,用土规测量日影的方法就确定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春分和秋分。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取一个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小夏、大夏、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每个节气大约相隔半个月,分为十二个月。月初称为节气,月中称为“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物候关系密切。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是最热、最冷的时期;白露、寒露和初霜表明低层大气中有水汽凝结;也反映了气温下降的程度。雨、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情况和程度;刺、清明、小满、芒草是反应物气候和作物生长的特征。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1.立春
每年(2月3日~5日)太阳到达经度315时,为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1。立春意味着进入春天。立春后,寒冷逐渐消失,气温上升,降雨量增加。它真的被称为春风,雨和一切。而春季的气候学标准是五天平均气温要达到10℃。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所以各地春天的开始时间很不一致。比如广州的春天从2月开始,北京的春天从4月开始,而江淮地区的春天一般在3月中旬左右开始。
有许多关于立春的天气谚语,如“立春天晴,即使下雨”,“春节从打雷开始,雨从未停止”等等。
下雨
每年(2月18~20)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节气。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雨季在冬末春初,东风解冻,冰雪融化成水,天气转暖,降水增多,因此得名雨节气。
这意味着气温会变暖。此后,我国广大地区将雪停雨起,雨量逐渐增大。
雨季,天气多变,时冷时热,时暖时冷。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已经发芽返春的农作物,对人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提醒人们注意保健,预防一些疾病。
震惊
每年(3月5日~7日)太阳达到345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刺痛的意思是天气转暖,雨水增多,春雷大作,万事皆惊。在地下休眠冬眠的动物逐渐苏醒,开始出土。此时,江淮地区日平均气温将普遍升至5度以上,春耕将拉开序幕,提醒广大农民朋友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安排好田间耕作。
打雷开始,气温和地温逐渐升高,土地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在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此外,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忽冷忽暖的天气是节气天气的特点,容易引发感冒,提醒人们不要急于减少冬装,确保身体健康。
4.春分
每年(3月20~22日)太阳达到360°时为春分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俗话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此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相同,昼夜时间相同。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和秋分,古代统称昼夜分,是昼夜相等的季节,是春秋的中间。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到处都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也可以理解为90天春天的一半。
春分过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北移,我们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加,天气会一天天变暖。同时,白天变长,夜晚变短。
5.清明
每年(4月4~6日)太阳到达黄径15时,开始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这个节气的第一天是清明节。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动,天气晴朗,万物欣欣向荣。
古时候有踏青扫墓的习俗。《月令七十二集》:“三月节...这时候一切都干净明朗了。”到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湿度普遍在10摄氏度以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温暖的气候和茂盛的植被,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在农业生产中。忙着春耕和播种。江南农业谚语:“清明谷雨相连,不耽误浸种耕”;“植树造林。不太清楚。”
6.谷雨
每年(19年4月~ 21年4月)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是谷雨中的节气,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意思是“雨生百谷”五谷丰登雨季降雨量显著增加,因为有了雨水,五谷才能生长。谷雨过后,天气转暖,气温回升很快。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淮地区日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霜雪现象基本停止。“清明多种树,谷雨会种地”,“清明早,收割晚,谷雨种棉”,各地正处于种豆、种棉、插秧、采茶的农忙季节,应抓住有利时机,合理安排田间农活。
7.漫长的夏天
每年(5月5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长夏节气,长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顾名思义,长夏是指夏天的开始。但是各地气温不同,入夏时间其实也不一致。
过了这个节气,高温天气就来了,气温会明显上升。农业活动已经进入了繁忙的夏季。在这个季节,气温和降水量大幅度增加,物候特征明显。
8.小满
每年(5月20~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称为小满节气,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晓曼的意思是这个时候自然界的植物饱满茂盛,小麦的籽粒也逐渐饱满,但还没有到最饱满的时候。
小满时节,江淮地区平均气温普遍高于22℃,一派盛夏景象。农事活动即将进入农忙季节,夏收作物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长势旺盛;秋收作物马上就要播种了。早稻要及时烘烤,棉田要中耕松土,果园要浇水,小麦要防干热风。季节不等人,希望农民科学安排生产。
9.芒属植物
每年(6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草节气,芒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是指小麦等有芒的作物成熟,开始收割;“种”是指粟类作物的播种。对于江淮地区来说,篷季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夏粮要收割,秋粮要播种,春粮要管理。真的可以说是“事事忙”。
芒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芒种表示小麦、大麦等有芒的作物成熟(种是指种子)。或者标明种植晚稻、谷子、黍等作物最忙的季节。
然而,在江淮地区,天幕的季节往往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时候。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就是提醒人们这个时候要多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不要让成熟的粮食受到损失。
10.夏日至日
每年(6月21~22)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季至日,夏季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到,就是极端的意思,也就是说太阳长到了极致。在夏季的至日上,太阳的高度是最长的,阳光几乎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在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天气开始变热。夏季至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白天开始逐日变短。南半球则相反。
天文学规定夏季至日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气候学以每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的开始日为夏季的开始。夏季至日过后,北方气温高,日照充足,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长江中下游仍处于雨季,经常出现持续时间长、雨量大的降雨,引发洪水,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该注意加强防洪。但有时在异常年份,夏季至日天气炎热,表明后期天气既干燥又炎热。
11.小舒
每年(7月6日~8日)太阳到达经度105时,开始为轻夏,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11节气。“暑”就是热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
夏天热意味着热。暑热期间暑热上升,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此时暑热上升,气候炎热,但还不够热。人们常说“三伏天热”。夏天,江淮地区虽然还没有进入三伏天,但也不远了。提醒民众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12.酷暑
每年(7月22-24日)太阳到达经度120时,开始是大夏,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12节气。酷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尤其是江淮地区,骄阳似火,万里无云,风速低,湿度大,白天酷暑蒸腾,晚上闷热难眠。午后最高气温往往在35℃以上,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
此外,在此期间,由于天气晴热,蒸发量大,容易发生夏旱,造成农作物缺水。对孕穗期正在开花的中稻,要及时追肥和浅水灌溉以防干旱,双季晚稻要及时移栽。
13.立秋
每年(8月7-9日)太阳到达经度135时开始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13节气。“秋”是指暑热去凉,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高气爽,明月清风的秋天开始了。但是在初秋,江淮地区的天气仍然很热。
按照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五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下才算入秋。按照这个标准,江淮地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入秋。立秋之后,虽然暑气一时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晖,但总的趋势是天气越来越凉。气温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白天很热,晚上很凉。秋天的意思其实是指庄稼即将成熟。
14.暑假
每年(8月22-24日)太阳到达经度150时,酷暑开始,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14节气。“出”就是去的意思。夏天,酷暑到此为止,也就是夏天,炎热的夏天会过去,气温会逐渐下降,降雨量也会逐渐减少。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一年比一年差异大。有些年份酷暑期间的天气甚至比夏季还要热,如1959 1967,酷暑前后最高气温达到39~41℃,形成所谓的“秋老虎”天气。正因为如此,所以有,这个时候要提醒人们注意防暑,同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早晚要及时添加衣服和被子。此外,夏季前后是秋播的繁忙季节,及时安排田间耕作。
15.千禧年
每年(9月7~9日)太阳到达经度165时,开始白露。千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意味着气温渐冷,清晨的植被上可以看到白露。俗话说“千年分秋夜,一夜寒。”。白露节前后,气温逐渐降低,夏季风逐渐被冬风取代,多吹偏北风,天气逐渐转冷。白天温暖,夜晚寒冷,更容易达到结露的条件,所以越来越重,呈白色,故称白露。
16.春分
每年(9月22~24日)太阳到达经度180时,为秋分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是指在秋分的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昼夜分别为12小时。秋分后,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北方的冷空气团继续加强,活动开始频繁。原本占据大陆的暖空气迅速南撤,被北方的冷空气填补。
秋分时节,秋雨期已基本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明显减少。长江中下游平均降水量20毫米左右,比中部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上海9月下旬年平均降雨量18.3 mm,比9月中旬少49.9 mm,“秋燥”气候开始出现。所以这个时候要防秋燥。
秋分过后,秋高气爽,螃蟹肥黄,是一个美丽宜人的季节;秋分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此时棉铃和晚稻开始成熟。
寒露
每年(65438+10月8~9日)太阳到达195经度时,为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一书说,“九月半,露将寒,露将凝”。意味着气温已经很低,露水越来越浓,植被枯萎。这个时候露水凉了,会结冰,是气候逐渐转凉的季节。
“寒露”是指此时的气温低于千年节气时的气温,地面上原本洁白晶莹的露珠即将凝结成霜。
“寒露先霜节,紧风为雪”。寒露时节,南岭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已入秋,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已经加强,不断入侵南方。有些年份冷空气特别强,使江南地区气温降到16℃以下,形成“寒露风”,对南方双季晚稻危害很大,造成空粮,粮食大幅度减产。因此,要经常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防止“寒露风”的危害
寒露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往往白天暖和,晚上凉爽,万里晴空,对秋收十分有利。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抓住晴朗的天气收割棉花,实现丰收。
18.初霜
每年(65438年10月23-24日左右)太阳到达210经度时开始初霜,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18节气。降霜是一个节气,代表气温下降,促使近地表水汽冻结成霜。《月七十二候》书中说:“九月中旬,气凝滞,露成霜。”可见,落霜就是开始见霜。“入秋后北风紧,夜有霜。”在第一个霜冻季节,温度下降得相对较低。此时,只要北方有强冷空气南下,气温就会急剧下降。当地表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时,附着在地层上的空气中的水汽会达到饱和,凝结成微小的冰晶,形成霜。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霜降在先”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北方黑龙江、内蒙古9月中下旬进入初霜冻期,南岭以南65438+2月才出现初霜冻。上海初霜一般发生在11年中,早年在1年下旬,终霜日一般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霜冻的出现说明地面最低温度已经降到0℃以下,对农作物会有一定的影响。霜冻出现的越早,对农作物的危害就越大,因为植物不仅不能吸收外界的水分,还会把自身的水分冻成冰,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霜是地面上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时凝结而成的。所以不是初霜中的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地球会有初霜。
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干旱,降水明显减少,空气相对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防火工作。
“初霜不割粮,一日少一苇。”初霜冻季节,晚稻成熟,要抓紧收割,否则会因鸟害、落粒导致粮食减产。
19.立冬
每年(165438+10月7~8日)立冬,太阳达到225°时,节气为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立冬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的民间习俗是立冬是冬天的开始。《月七十二相》一书说:“始也立”“冬也终,万物收”。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冬天并不都在同一时间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如果平均气候温度低于10℃为冬季,那么“立冬即立冬”的说法只符合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中国最北部的漠河和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已经在9月初入冬,北京已经出现了6月下旬65438+10月入冬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天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会真正开始。上海165438+10月前5个月的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最后一期降到了10℃以下,所以上海的冬天直到最后一期165438+10月才开始。初冬时节,虽然北半球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但夏季地表仍有一些热量储存,所以一般不会太冷。天气晴朗无云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也有强大的势力,经常南侵,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因此,在初冬季节,天气忽冷忽暖,冷暖交替频繁,对人们的生活、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多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衣物,保证身体健康,对农作物采取防冻措施,防止冻害。
民间有“立冬无雨冬晴,立冬有雨冬多雨”、“立冬有西北风来年丰收”等说法,可见立冬天气对未来气候影响很大,需要注意。
20.小雪
每年(165438+10月22~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小雪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二十四节气说:“十月中旬,天寒地冻下的雨稀,所以凝结成雪。小人之言,不盛也。”小雪前后,黄河流域普遍出现初雪。但是,雪不是“被雨凝结,被冷空气稀薄”,而是当云中温度低于0℃时,水汽凝结在云中微小的冰晶上,长成雪晶。如果云下温度高于0℃,雪在降落过程中会融化成雨滴。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川北盆地开始入冬,“荷花无雨遮,菊花仍有傲霜枝”,已呈现初冬景象。由于秦岭北麓和大巴山有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降低寒潮严重程度,盆地“冬暖夏凉”显著。
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很多。大雪之前降雪的机会不大,即使是隆冬,也很少能看到“吹开万株梨树花瓣”的迷人景色。在许多年里,有些地方根本看不到下雪的痕迹。曾经长期生活在四川的诗人杜甫,就有“川西冬天不下雪”的感慨。因为冬季盆地表层温度往往在0℃以上,下雪比下雪更难。偶尔,天空虽“嗡嗡”作响,地上却没有“碎玉”。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通常一年四季都是65438+10月开始下雪。高原西北部一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部分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将四川多雨少日照的气候特点描述为“雨日不断,日出犬吠”。盆地小雪后,是一年中雾最多、日照最少的时期。冬季的雾天可占全年的一半,日照时数只有全年的七分之一。
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可见到初霜冻,需防范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肃、阿富汗北部最低气温多在-15℃左右,需做好牲畜保暖防寒工作。
21.大雪
每年(65438+2月6~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21节气。此时的地球已经穿上了冬装,天气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大于小雪季节,所以称为大雪。
大雪时节,中国北方已经是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一般情况下,江淮地区大雪季节降雪的天数并不多。当然,在某些年份,强冷空气影响较早,万里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也会出现在江淮地区。
俗话说,“薛瑞预示着一个好年景”。如果严冬有积雪覆盖大地,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如果很少或没有雪,越冬作物就会遭受冻害。然而,雪季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农民要抓紧时间给冬小麦、油菜施蜡肥,勤检查储存的蔬菜、土豆,及时通风。
22.冬季至日
每年(65438+2月21~23),当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冬季至日节气开始。冬季至日是24个节气中的第22个。冬季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冬季至日过后,太阳的直射位置会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会逐渐增多。所谓“吃冬天的至日面条使一天变得更长”就是这个意思。
从气候学上来说,冬季至日预示着隆冬的开始。从今天开始,将进入严寒。今天是初九的第一天,9981天后,寒冬的结束将迎来明媚的春天。此外,冬季至日季节的天气条件与整个冬季的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气象谚语,如“干冬多雨年”、“冬至日干冬无雨”等。
23.小寒
每年(65438+10月5~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为微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这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经常在3月9日左右。
俗话说:“三月九冷”,冷的程度可想而知。华北有句话叫“小寒严寒,滴水成冰”,但今年这种说法并不灵验。近期北方无强冷空气活动,华北中南部最高气温达到7~11℃,也为历史同期罕见。目前北方大部分麦区气温偏高,但由于冬小麦弱苗比例较大,仍不能放松防寒保墒。
关于小寒的天气谚语有:“小寒不冷,清泥潭”,“小寒太冷,明年春天就暖和了”。小寒天气晴朗温暖,预示着明年春天会很冷。
24.大寒
每年(65438+10月20日-21)太阳运行到黄经300度时,为严寒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严寒意味着极度寒冷。严寒季节在4月9日和江淮一带,雨雪量比轻寒多。俗话说“雨雪年年有,四月九日无”,“三月九日走在冰上”正是严寒季节气候特征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