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1,天津
天津人把腊月初八称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仍然在这一天用醋浸泡大蒜,命名为“腊八蒜”。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陆续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街更是热闹非凡。男生去娘娘宫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来这里,不能忘了买灯笼。大部分女人都是来“洗娃娃”的。从娘娘宫绑回来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次”,这是女人们在节前必须完成的事情。
天津也有春节挂钱的习俗。挂钱是用彩纸剪刻的图案,粘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边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的挂钱只能在正月初五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不好的一年。天津人把正月初五称为“破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案板要叮当作响,让邻居听见,以示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开心的事都归结于“小人”,只有摆脱了“小人”,才能繁荣昌盛。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是避邪避灾的意思。
2.山东
在山东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都起来祭神。农村要放鞭炮,楼房的院子里要摆一桌。桌上要摆贡品,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配纸”。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用席子搭“天地楼”祭拜神灵。在山东省的许多农村地区,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直保留着。天亮前,家里所有的男人都要给长辈磕头,给孩子拜年时要给“压岁钱”。早饭后,家里所有的女人都给家里的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国男人去祖坟祭祖的习俗。他们应该带着丰富的贡品,纸钱,香铂和大量的鞭炮来安慰他们的祖先和神。初三和初四是走亲戚的日子。
3.山西
山西现在已经很少有拜神拜祖的习俗了,但是三十岁吃饭不说话的规矩还保留着。春节的第一餐是饺子。煮饺子的时候,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寻求好运,一些地区用芝麻茎煮饺子,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就像芝麻开花,日子越来越好。饺子想煮得多,肯定是绰绰有余,意为有余。吃饭时,除了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以求人口兴旺。
之后忙着准备过年,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王民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是大扫除的日子,俗称“胡大扫除日”。山西人在腊八节从这一天开始,一年的准备工作达到了高潮。太原曾经有一句民谣:“磨豆腐脑二十五,干活二十六,赶集二十七,糊二十八,酒二十九,饺子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彻夜不眠,俗称“啃老”。公鸡一叫,就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烟花、接神祭祖,然后一家人互相拜年。孩子们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他们压岁钱以求好运。在中国新年期间,商人的家庭是向财神献祭最虔诚的。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必然与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有着各种联系。春节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庭院前用大块的煤建一座塔,称为旺火,以求吉祥,祝贺一年到头的兴旺。里面放了柴火,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红纸条,“怒向苍天”。午夜,鞭炮齐鸣时,点燃旺火。点燃后,火焰从无数小孔中喷出,宛如一幅漂浮的画面,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小孩聚成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会来取暖,以求“一飞冲天”。
4.陕西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起来了:推滚筒压饼面,赶驴磨豆腐脑,蒸黄馒头,酿黄酒,擀面皮,炸油饼,过年的饭菜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这里还有一个习俗,过年给孩子做“枣卡”。“枣牌”就是把红枣和带红线的秸秆穿起来,上面挂一个铜钱,孩子背上挂一个鞭炮。这是避邪祈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也看到一些人用红线把针线活用的“顶针”穿上,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祈福的吉祥物,叫“增龄顶针”。每年加一个,直到十二岁。
大年三十到了,什么都准备好了,贴对联,打醋打炭,挂红灯,打扫庭院。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把一块烧红的炭放在铁勺上,浇上醋。“烧醋烧炭”要在房子的各个角落进行,意思是驱邪。其实这是一种科学的消毒方法。夜幕降临,老人总是虔诚地拜神,烧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磕头。大一点的孩子正忙着拍摄和点亮这座塔。细心的阿姨把炭块和冰块放在门边,在门后支起了擀面杖和刀斧。据说这是恶,这里叫“守老”。人们总是在除夕晚睡觉。一般家里通宵不关灯,预示着四季平安,长寿。锅里放点粮食,这叫“据锅”,意思是一年不缺粮食。
秧歌拜年是陕北特有的习俗。春节期间,各村组织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这里俗称“沿门”。秧歌拜年首先是到庙里拜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人家,伞头触景生情,即兴作词祝福主人,如“抬头看大门,六孔石窑共展,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
5.河南
河南人习惯把除夕叫做年夜饭,28号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最重要的民间活动是祖先崇拜和除夕守岁。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首先燃放鞭炮来祭拜我们祖先的肖像。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他们“压岁钱”。2008年全家在饺子吃饭,然后开始给亲戚朋友拜年。旧时拜年一般由父母领着,先拜长辈、亲戚朋友,再去远方的家。家家都有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为了等过年的客人。正月初二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因为旧历上说这一天“不适合一切”,所以第三天禁止去开封探亲。初五是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亲戚朋友之间也要避免互相拜访。除了这两天,节日期间开封乡亲走亲访友,少有闲暇的日子。
6.河北省
古时候,在赵京都邯郸的除夕夜庆典中,有一种奇特的习俗叫“投哀帽”。扔悲伤的帽子总是在除夕夜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睡觉前,每家每户的大人小孩都悄悄把头上的旧帽子或头巾扔到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的时候,扫进墙角,在下个月十五晚上怕灵火的时候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抛掉一年的旧忧,迎来一年的新快乐。
7.甘肃
在甘肃,跨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也是一种体裁多样、风格各异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在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英雄、好男孝女和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家们从人物的不同性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运用各种色彩描绘出各种面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脸谱艺术。社火的《脸书》忠实地表达了人们的真善美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通过社火的《脸书》,他们夸张地、生动地、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社火的表演有兰州太平鼓、武威攻鼓、张掖顶碗舞、陇东秧歌、天水扇子鼓、蜡花等。正月挥杆,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年一度的挥杆游戏开始了。荡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势,一种是坐在横板上,后面有人送,摇摆,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势适合幼儿;第二种是站在横板上,利用自己的力量使秋千快速腾空。这种姿势最受成年人青睐。就这样,快乐的人们在秋千上飞翔,日日夜夜的飞翔,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第二,南方
福建1
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自己的特色。在农村,有许多农民的房子。除了贴春联,门的两边还搁着两棵红纸的甘蔗,称为“门蔗”。方言“蔗”与“贾”相近,意为入佳境。大厅里,桌上摆着年夜饭、长菜、糕点,插着用红黄纸扎好的“春枝”,寓意一年四季食物丰足,吉祥富贵。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薯、藤蔓、棍子堆在门外,点着,直到火周围都是烟。男人按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想:“跳进去,年年发大财;跳出来,畅快* * *畅快;跳过东,五谷不空;跳过西方,钱就滚滚而来。”这被称为“火团”,象征着燃烧旧年的邪气,消除灾难,迎来干净繁荣的新年。“跳火团”结束后,我们必须用新扫帚打扫大厅。扫完之后把扫把柜子放在一起,垃圾堆在门边,希望能再从扫把里出来,帮忙发个财。同时,还要从跳火堆里收集一些骨灰,放在炭炉里,称之为“添旺”,象征着更加兴旺。父母领着孩子围坐在灶台前,称为“围着灶台守岁”。最好是熬夜。据说这是为了给父母添寿。这时候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闽南农村一些复杂的习俗逐渐淡化,但农民期盼好年景的习俗依然存在。
2.江苏
江苏各地的春节习俗各有特色。苏州人在除夕夜的饭菜里放熟菱角,吃的时候挖出来,叫做“挖元宝”。走亲访友时,要在茶里放两颗青橄榄,称为“元宝茶”。恭喜发财。新年第一天早上,武进人在中堂挂上祖先的遗像,献上茶果和年糕,全家轮流拜年,称为“拜神荫”。不让他们从家里扫地,怕扫出“财富”和“如意算盘”,只能从外往里扫。江宁人有春节“敲神鼓”的习俗。旗开得胜,锣鼓队到处击鼓助兴。第三年初三,打夜鼓,第七年初七,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很热烈。南通人有在家中或堂前种植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寓意生命日日盛开,四季常青。淮阴人也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的习俗。晚上,我带着孩子去田里点燃火把驱赶疾病。一边烤,一边唱:“烤我的头,醒醒,烤我的脚,纠正我的脚步,烤我的肚子不拉肚子,烤我全身。这种病是永远看不到的。”在这一年的第八天,无锡的渔民乘船到西山祭拜王宇庙,祈求水神的保佑,并向佛陀献祭,这被称为“商”。王宇庙被拆除后,这一习俗也消失了。
3.浙江省
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去父母家拜年,想做年糕,俗称“送饼”。用白米粉煮熟,在石臼中捣碎,揉成米块,然后放入木雕模具中,印出圆形、扁平的年糕,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给钱、状元象等。数量应该是一个负载,大约50对到100对。此外,还有猪肉、松饼、长寿面(面条)等。在文成,拜年被称为“亮相年”。
武城县大年初一,上面放一根长杆束草,点燃焚烧,敲锣打鼓,称为“青田蚕”。在杆子上点燃一盏灯笼,直到3月3日。宁波大年初一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过年请客用“茶碗”,里面放橄榄和金桔,同时放茶蛋,称为“捧金元宝”。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家家总要选个吉日祈福,这是家家最隆重的节日。供奉的神祗是“南巡”,绍兴人称之为祈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朝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民们害怕元朝统治者的嚣张,不敢公开祭祀宋朝的国王,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进行。这种具有民族意识的祭文不仅后来广为流传,还增添了感谢神灵保佑、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据老人们说,天上的菩萨是不入不洁之宅的。所以在祈福之前,大殿、祭祀台、祭祀器皿一定要打扫干净,清洗干净。“五祭福报”煮熟后,放在木制的红漆盘中。如果仪式在深夜举行,气氛会更加庄重。男人要按辈分跪叩三下,女人和个别生肖忌的男人要忌。别说百体陵的寡妇祥林嫂,就连鲁夫的妻妾都被剥夺了祈福的资格。古时候,在浙江东阳一,每当腊月到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鬼”的民俗。“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个时候,旧年即将辞官,新年即将到来。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我们要平安快乐的过新年,所以我们要消灭地球上所有的鬼,以免滋生灾难。
4.广东
在广东潮汕地区,腊月二十四是“神仙”们述职的时间。从那天开始,家家户户都在打扫卫生,收拾东西和票据,这叫“捡”。除夕前一两天,家家户户都在做各种年货。除夕夜,你会逛花市,逛花街,百合、柑橘、菊花、桃花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花是最吉利的花街,可以有好运气,过个好年。农历正月初一叫元日,是新年的头,春天的开始。在天堂的黎明,听到了炮声。家家户户厅堂里的大桌子上,红色的盘子里摆满了好运(就是橘子比橙子大,所以叫好运)、青橄榄和各种精致的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祝老一辈茶。这一天,大部分家庭应该吃素,至少早餐不吃肉。吃完早饭,大人小孩带着大吉到亲戚朋友家拜年,主客互致祝福,恭喜发财,添福。主人用大吉、槟榔(古代习俗敬槟榔,现在换成青橄榄)、* * *工夫茶招待你。客人赠送大吉祝贺主人好运,主人要用大吉回赠,据说是回赠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一上午,许多舞狮班和英文歌曲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家家户户拜年,主人放鞭炮欢迎。在初二和初三,农村城镇组织了许多文化活动来庆祝春节。除了搭起戏棚表演潮剧、山戏、皮影戏外,还有大锣大鼓队、虎狮队、英文歌队、舞龙队在沿街村落行进表演。发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辈要给晚辈钱,能挣钱的也要给长辈寄钱。钱不能直接送去等一段时间,要装在盈利包里或者红纸包里看。这就是俗称的“压腹压腰”,意思是从年初到年底,口袋里都会装满现实和财富。在粤西北西江肇庆段的“小三峡”水面上,仍有一些以船为家的“船家”。这些渔民中的一些人世世代代住在船上。大部分在船上做饭,大部分还是烧柴火。渔民还喜欢种植红薯、油菜、洋葱、蒜苗等。在河岸的空地上补贴他们的生活。过年的时候,渔民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上“一切顺利”、“岁岁平安”,还有印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他们还要在船头放鞭炮,先祭拜祖先,在岸边祭拜神灵,保佑平安幸福。
在化州地区,从大年初一零点开始燃放鞭炮,一直燃放到天亮。一大早,我们要给当地市民烧香,顺便也给当地市民带了个鞭炮。有些人还是吃加糖的粥。吃了加糖的粥,说明他们吃素后可以吃腥。这一天不能杀生。早上要给土地爷烧香,晚上一家人要连续烧香,直到土地爷。神灯也是亮着的,直到晚上土地爷家里的香烧完。
5.海南
在海南人眼里,一切民俗都是按照人的意志和意愿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在海南话里,所有的民俗行为都以“办”字开头,比如办清明、办公婆(也就是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话叫“办年”。需要注意的是,“过年”就是“过年”,也就是过春节。在北方,庆祝新年,而在海南,它被称为“新年”。然而,在海南农村,当年的“过年”是不“过”的。海南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中秋节一过,农村就准备“过年”了。除夕夜,房间里和家庭房间里白天黑夜都要点灯,持续几天,直到第四天早上。俗称“点灯”,意思是“添丁发财”。在第一天的清晨,人们,无论老幼,都要起床吃“快餐”(即干净洁白以纪念祖先)。“素食”不仅类似于穆斯林清真食品,而且就像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鱼(一年以上)一样。他们吃的东西一定有吉祥的含义,包括炒茄子(海南话里是茄子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思)、炒芹菜(与“秦”、“勤劳”谐音,希望新的一年全家人都努力)、长扇子(意思是要活下去)。
6.四川
四川少数民族: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现在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松潘部分地区。羌族的新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庆祝,通常持续3-5天,在一些村庄会持续到十月初十。按照民俗,羌年也要祭神,要祭天神、山神、地主(村神)。全村人都会吃团圆饭,喝Zasa,跳Sharon,直到皆大欢喜。整个仪式由“许”主持,而杂酒则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开。节日期间,亲戚朋友可以互相祝贺,互相欢迎。春节期间四川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更加怀念故土。对家乡山水、风土人情的怀念,使他们紧密团结,一次次战胜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维系客家人的强大纽带。在四川的客家人中,客家人的传统风俗习惯保持了二三百年。客家人非常重视农历新年。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在粮仓和家禽家畜圈上贴吉祥字,以示来年的丰收。有条件的客家乡镇,1-2月要打花灯舞。灯笼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是客家人在原居地流传下来的彩灯习俗。此外,还会有大型庆典——舞龙,可分为七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上川龙。其中,上川龙最具特色。上川龙是清初由江西移民刘带到川西的。刘人每年都要扎龙舞龙,庆祝新年,祈求风调雨顺。上川龙体型巨大,气势磅礴。由30至50人操作跳舞,水龙头重30至50公斤。它玩龙很有技巧,有很多方法。成都人过年不吃饭,因为“饭”和“罪”同音。为了避免禁忌,他们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家人团聚和长寿。刘戈等地会在正月初七过“小年”,除了拜神拜祖,还会吃团圆饭。成都人天天逛西郊杜甫草堂。长寿县大年初一,在门外点九支蜡烛,称为“九级蜡烛”,以敬天地。四川人喜欢在春节看“灯”。四川大地灯火通明,风光旖旎,以“异域风情”为主题的自贡灯会散发出阵阵“洋味”;另一方面,传统的成都灯节正第35次随着迷人的彩带而改变。在川中的简阳、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宾等地,也是第二次点亮三盏风格各异的新年灯笼。羊年春节的蜀地,灯火通明。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春节假期很多地方都有挂灯笼、办灯会的传统。对于活泼平和的四川人来说,元宵节是必不可少的,元宵节也成了四川人不可或缺的“年货”。因此,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较高,被誉为“天下一灯”、“中华灯会之首”。尤其是成都灯会和自贡灯会,以其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地方风情浓郁,成为中国地方灯会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