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地球仪?
康熙朝地球仪,清康熙、清宫署制,高135cm,球径70cm。清宫旧藏。
球体腰部的铜环是一个水平的圆圈,上面刻着四个象限。与地平线相交的铜环为子午环,刻360。在球的北极,有一个时间表盘,刻着十二点,分为开始和右边。在球面上画黄道、赤道和经纬度,其中赤道用红色画,黄道用黄色画,每隔10画一条经纬线。黄道标有24个节气的名称,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球面描绘的是大陆的行政区域,有一些大城市的名字,比如中国的北京、太原、宁夏、兰州、南昌、苏州、厦门、武昌、汉口,还有河流、湖泊、岛屿,比如南方的火地岛,南美北方的火地岛。球体上还标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比如中国的“长城”。地球仪的下部展示了广阔海域中奇形怪状的水生动物、帆船和航海线。地球仪放在一个制作精美的红木雕刻的三脚支架上。
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朝,由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监制。球面反映了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属于原始画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后,为了向中国传授古希腊地球圈理论,亲自制作了地球仪,并撰写了《大宇宙地理图》。受其影响,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秀才李之藻做了一个地球仪。崇祯三年(1630),朝廷还制作了地球仪。这些地球仪用经纬网绘制,将中国以前只有27个观测点的地球仪的纬度扩大到包括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在内的地球全纬度,也弥补了中国以前不知道经度的空白,并标注了五大洲的学说,使现王朝的人们可以学习到有关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明朝之后,清朝早期的康熙皇帝命令在朝鲜的传教士和一些宫廷官员一起制作这个地球仪。利玛窦的绘画方法一般用于球形形象、比例和相关的文字叙述。该仪器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球圈层理论”在中国已经得到巩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
明清两代的地球仪只有三个,其中两个在故宫博物院,1在伦敦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