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但是24节气是由太阳在天空中经过的大圆的24个等角来定义的,而不是由一年的24个等时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是不相等的。按照大概的天数,有的大概是15天,有的大概是16天。因此,如何划分一年中的月份,以便足够简洁准确地表达24个节气,使它们能够以最简单的规则排列并易于记忆,是日历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计算的。因为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例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然而,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并不容易确定。以立春为例。可以是前一年农历的初一,65438+2月15,最迟正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