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结婚的习俗有哪些?

要问下面都是什么样的婚丧嫁娶,就问我是不是缺了。

福州传统宴席的礼仪与禁忌

福州传统宴席中的许多习俗和禁忌意味深长,并不复杂,稍加注意就能达到。目前已经做了很多创新,这些习俗和禁忌仍然可以保留。

语言上的礼貌:客人来参加宴会时,主人更多的是说“失陪,失陪”,客人在生日庆祝时用拳头说“献上生日祝福”,时尚的说“健康长寿”;其他喜庆场合都说“恭喜”,只有丧宴。客人们还不如默默的表达自己的哀思,低头握住主人的手,顶多说一句“保重”,千言万语尽在一句话中,甚至“无声胜有声”。酒席上,主人劝酒说“请三思”“没有好菜,我就被侬骗了”(因为收了别人的红包,只好谦虚地说“骗了”);客人说“吃好”,不要说“吃完”(不吉利),也不要说“吃饱”(没礼貌)。

宴席上吃什么,不吃什么:福州的寿宴等婚宴,一定要有一碗太平燕。太平岩是一道大菜。上了大菜,要放鞭炮,还要等主人敬酒。在那之前,你不能动筷子。如果有不懂规矩的孩子,大人会制止。这是等着吃的。不吃就是最后的“整条鱼”。整条鱼“有头有尾”,符号更多。能吃吗?不吃的话会被主人收起来,作为节日后期的“配餐”(饭)或者送给邻里亲友享用。

菜和菜重要不重要:婚宴和丧事两种酒席,吃完一道菜,菜和菜不要重叠,工作人员来收的时候不要重。这是怕触及“重丧”和“重婚”。另外,其他的大部分都可以重。

合适与不合适的菜肴:婚宴和“暖月”宴上不能上鲳鱼,橘鲳鱼和红烧鲳鱼都与“卖淫”谐音,所以不合适。丧宴上必有一碗羊肉,俗称“羊肉包”。因为羊懂得哺乳,跪着哺乳,所以吃羊肉表示孝顺。

“照奶”(母亲)不能“八十”:福州有句骂人的话叫“照奶八十”,所以给母亲过生日不是79岁就是81岁;就算每年都做,八十岁也不会做。因为八十在福州话里和“直”(死)谐音,做八十就是“直”的意思。

奥酒节和二月二

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特有的传统民间节日。“敖九节”又称“九九节”、“孝节”、“送穷节”。这一大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菱角、芝麻、桂圆等原料熬制甜粥,称为“藕酒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嫁出去的女儿也要送一碗“九粥”,有的甚至还加了太扁面、鸡蛋、猪蹄等。,并送回父母身边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九岁的人,如九、二十九(称“明九”),或九的倍数,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称“暗九”),都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才能达到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里,“九”是硬的。福州人对每九天都有负罪感,认为“九”是难熬的时候。所以,凡是符合“九”岁的人,都要吃得平一点,出嫁的女儿也要把“九”送给父母,以保证父母的安全和健康。

“鳌九节”三天后,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福州特有的一个传奇节日,简称“二月二”。2月2日,福州人吃咸粥,而不是糖粥。咸粥是用糯米、芹菜、葱、蒜、虾、牡蛎、肉丝做成的咸粥。2月2日之后,普通人开始靠面包和水生活。由于二月二来源于清理和烹饪正月里剩下的食物,有些人有余粮就做,没有就不做。二月二发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

跨年“避债剧”

过去福州民间戏班有一个传统的班规习俗,就是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起,要求“封箱”(即用红纸封箱),表示戏班成员放假回家过年,要到次年正月初一才正式开演。

福州台江武威的古建筑万寿尚书庙的戏台上,每年除夕锣鼓喧天。古代,台江曾商贸发达,贫富不均。有钱人的年夜饭都是盛宴。而贫困家庭最怕新年到来,债主逼债。有些慈善家,出于同情,募捐,高薪聘请福建剧社,破例除夕在万寿尚书庙演出,并规定通宵不睡,让贫穷的欠债人聚集在庙里看戏。如果当晚债主进庙逼债,一来因为人多,很难找到人,二来会被穷人炮轰。所以万寿尚书庙的跨年演出对穷人免费,俗称“避债戏”。到了第二天天亮,是正月初一,所以是春节,债主不方便向穷人要钱,不然会觉得不吉利。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

福州早年有一套不成文的丧葬规定,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很多已经被逐渐革新简化,但仍有痕迹。

人死了要“做七件事”。每七天称为17,7749天。每隔17天,要请一个道士做道场,或者请一个和尚尼姑念经,在灵前设一桌。每天早晚汤饭香都要唱。

其次,父母去世后,男人要哀悼。古时候说,父死则孤,母亡则悲,父母双亡则孤。在丧中是很尴尬的,所以福州有一句讽刺的话叫“我真的像一个孤独的儿子”,就是这个意思。

靠长寿过日子的人死了,有贴素帖(也就是讣告)和企业“屏”的规矩。他们在朴素的帖子和屏幕上自称“不孝之人”。在戴孝,它通常开始于第七天,这一天被称为“孝顺”。去孝顺之前,男的要去理发,刮胡子,否则7月49日7点才能理发。孝男穿麻衣草鞋,腰系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下葬时,孝男要手持“孝棍”,长三尺,用白纸糊成。孝子棍棒,父死木棒,母死竹竿。这就是所谓的“柴娘巴(父),朱娘奶(母)”。

“做半段”

福州郊区的村庄早已有了习俗性的村庆活动——做半段。该村的庆祝活动大多在夏收夏播或秋收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举行,都在农历七月后举行。村庆日是农历新年刚过一半,今年已经过了“半阶段”,所以村庆活动叫“做半阶段”。各邻村错开半天,每个村一年一次,这样各村可以互相邀请,村里的庆祝活动也就持续下去,节日气氛也就热闹持久了。

村民们非常重视搞半个节。为了把村里的庆典办得隆重体面,他们在上半年就做好了宴席的准备,养肥了鸡鸭猪,酿造了米酒。路上遇到,我们总是互相提醒或者互相转告,村里的孩子都跃跃欲试。

届时,全村将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打拳喝酒的声音此起彼伏。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谈亲情友情。酒席上或谈生意,或谈桑麻,庆祝庄稼丰收,六畜兴旺,规划来年春耕,期待来年风调雨顺,平安昌盛。酒过几巡,明月当空,宾客酒足饭饱欲走,远道而来的宾客留宿。

请回门口“掐菜”

女子出嫁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将新娘的弟弟、侄子等一些人送到男方家“请回电”。这时,新郎新娘会在晚辈代表的引导下一起走。如果双方家庭相隔很远,就要坐轿子,背着包,骑自行车或者坐船。现在交通方便,坐公交吧。

请回到母亲这个古老的名字。那些只来了一天,当天晚上就回婆家的,叫做“请捉烛”,会在半夜回到婆家。如果路途遥远,或者娘家的场面热闹,可以住上三五天,不仅可以见见娘家的亲戚朋友,还可以在热闹的场面中取笑新郎(俗称其叔、姐夫)。作为新女婿,一定要礼貌文明,婉转正确,以免陷入阴谋算计的“陷阱”,受到惩罚和戏弄。任何错误都将受到惩罚(罚款)。从单罚款,买了礼物蛋糕等。给在场的亲朋好友,称之为小“撮菜”;收了几个罚款,就设宴邀请亲友到场,这叫“撮菜”一般,公公婆婆干预过度的“撮菜”,只要不属于新女婿智障或者出丑。

清明节与“博郭波”

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会去郊外踏青扫墓,为先人压纸。扫墓主要是为了给先人的坟墓除草、修坟,有的人会在坟墓旁边种一棵常绿的松柏或其他树。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钱纸,表示这个墓已经被后人扫了,或者向路人表示这里有后辈长眠。

扫墓结束后,一定要把松枝折断,放在屋前,向人们表明我们家已经履行了给祖先扫墓祭祀的责任。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清淡的糕点、豆腐和糕点,但有一种主要风味是绝对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福州特有的“博郭波”,又称“清明锅”。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菜包子。现在,街上的“米氏”店也卖很多菠菜包子。

菠萝、菠菜(一种生长在南方的野菜,可食,味甘凉,捣碎榨成绿松石汁)榨成汁,渗入米浆,揉成壳,与枣泥、豆瓣酱、萝卜丝等揉成团。,形状比较简单。菠菜的青绿色赋予了菠萝和菠菜独特的风味。扫墓回家的路上,菠菜是很好的零食。

正月农村迎神活动。

拜神是福州农村正月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具有道教色彩。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是游荡的时间,也成为农村“造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流浪神往往以村落为单位,有时几个村落汇合在一起。他们用开顶的轿子抬着当地的神的雕像,分别由人扶着,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成群结队地在村子里游行。民众看着打招呼,场面热烈。

十五元宵夜,拜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主神已坐在宝座上,几个被领进殿中的小神被少年人牵着,争着从数里之外的田野、田间跑进殿中。第一个会得到最多的祝福。当所有的神都在庙里坐定后,庙前烟火四起,锣鼓震耳欲聋,直到深夜。

早些年,福州有许多迎神活动,如迎颜屋大师、迎泰山、迎城隍、迎尚书等。所以这种活动带有很强的封建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只有春节期间被称为“迎新年”的游神还能看到。

送三丹满月酒。

生男孩女孩,爷爷奶奶就得“送三旦”。“送三旦”即分娩三天,定为“三朝洗儿”日。作为家庭成员,会给产妇送上鸡肉、面条、鸡蛋、糯米、红糖等礼物,供哺乳和育儿期间食用。有的父母家境殷实,还送桂圆、羊、鸭和孩子的衣服、大衣、被子、毛毯等。,甚至还有金银饰品和结婚礼物。娘家的亲戚也有“平安礼”,一般是鸡面或者太平,大方的也送高档的东西。这些都集中在母亲家,产后第三天,就有人抬或者开车。“送三旦”多由母系兄弟侄子采摘,也有地方是奶奶送的。福州人很重视产后的调养,三餐要吃若干只鸡,吃面条或糯米,忌吃海鲜等东西,为了喂奶要保护身体健康。当宝宝一个月大时,贾茜会请他喝“满月酒”。大家一起喝了一杯。酒喝完,客人们都分头看着宝宝,并赠送“下个月的庆典”红包。这是一种礼貌。接受了别人的,生了孩子就得还。

目前分娩多在医院妇产科治疗,“送三旦”习俗不流行,多改为“送满月”。这时,所有亲戚都“赐平安”送来,聚在一起喝满月酒庆祝第一次。就这样,繁琐的事情一天就做完了。

冬天的至日和搓“饭时间”

冬季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在福州通常被称为冬季节。旧时,在这个节日的前夕,人们聚在一起,在祖先牌位前蹭“饭时间”。“饭时间”是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浆,压成半干,揉面,煮熟,外面粘豆粉和糖吃的圆球。福州人搓饭的时候,桌子上放着竹筐,筐里放着几个红橘子,一双红筷子,一对纸花。搓“饭时间”又叫“搓圆”,意为团圆;“米市”象征着“转运”。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一边搓着“饭时间”一边唱歌。很多歌词都有和谐、增添快乐、延年益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