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为什么被遗忘?
上巳节为什么消失了?现在知道上巳节的人不多了,但是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农历三月初三的一些习俗。例如,在我的家乡,仍然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这被认为可以防止头痛。
其实这个节日的消失是一个正常的演变。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世俗化程度极高的国家,所以一些带有几分巫术色彩的辟邪仪式,从此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所以魏晋以后,上巳节就变成了单纯的上山游玩的日子。每个人都在春天去郊游,尽情享受水。盛唐时期,这一节日发展到顶峰,充分体现了汉族的浪漫。杜甫的《两为路》中提到:"三月三日,风和日丽,长安河边多美人。"
但是到了宋代,这个节日突然没落了,其实跟理学的严格有关,因为上思节,人们传统上是野餐、摘花的。这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好时机。这个时候,性交就帮不上忙了。宋朝经过严格管理,习俗消失,自然节日也就失传了。
自宋代以来,上思节在统治重心的北方地区突然消失,但文献中没有记载,而在南方仍有一些残存。明朝的朱元璋也在上思节带头带大臣出游,以示与民同乐。但是上巳节和清明节、寒食节的日期还是比较接近的,而清明节又和节气有关,不能掉以轻心。寒食节有介子的传说,吃寒食的习俗流传了很久(所以寒食节流传了很久)但现在基本合并成清明节了)。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放在一起说,上思的习俗逐渐淡化,于是清明节逐渐取代了上思节的功能,于是上思节逐渐消失。
宋代以后,寒食节扫墓的习俗逐渐移至清明。据说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是祭祀坟墓的主要场所。扫墓是寒食节的原始习俗,而在水边散步、穿柳圈是上思节的原始习俗,所以清明节吸收了这两个节日的仪式,把它从一个简单的农业节气升级为一个大节日。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并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1935年,民国政府将4月5日定为“全国清明节”,清明成为农历三四月汉族唯一的重要节日。但是男女浪漫的习俗基本消失了,很可惜。于是,今天的三月三,汉族地区依然很少有隆重的纪念活动,成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节日。
上巳节的习俗已经被人遗忘,也有很多本应在正月初三出现的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习俗正在逐渐消失。例如,禁止走亲访友,因为在旧社会,人们把正月初三称为“中元节”。如果选择这一天走亲访友,那绝对是违背先人观念的。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交通特别发达,人们终于有机会过年过节了。当然,借此机会走亲访友,联络感情还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个更有趣的习俗是“不吃米饭”。因为古人认为正月初三是小米的生日,要许愿祭祀,祈求新年,所以不准任何人吃米。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不会遵守这个习俗,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忘记不吃米饭的习俗。
在古人眼里,初三大家都要敬“女娲娘娘”。因为在传说中,每个人都是女娲娘娘做的,正月初三是女娲“做羊”的大日子。所以古人在正月初三“忌杀羊”,就是为了给羊过生日。但随着历史的进步,很多人受到现代教育的启蒙,逐渐明白人类是怎么来的,也就不会真的相信“造羊日”了。于是久而久之,这种“忌杀羊”的习俗也逐渐消失了。
但“烧门神纸”的习俗与女娲娘娘无关,人们认为是“烧门神纸,个人求生理”。其实也就是说,在除夕的第三天,古人会将松柏枝和吊门神焚烧,表示“过完年,马上就要开始营业了。”但这一习俗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