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日历》的发展与演变

故宫的历法诞生于民国时期。

帝制结束后,一度由皇帝独享的皇宫珍宝引起了公众的好奇。

故宫日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有关学者对宫内遗留的大量文物进行了统计和整理,后来编辑出版了许多专业刊物,主要有《故宫旬报》、《故宫》、《故宫书画集》、《故事与故事集》(后改名为《文献集》)等专门用于文献档案。这两类产品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介绍故宫里丰富的藏品,1932的故宫日历第一版就是其中之一。故宫日历长17.5厘米,宽10.7厘米,用道光纸印制。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纸还是古代的手工纸,而道教纸是来自大洋彼岸的舶来品。

日历正面印有年、月、日,并有与之对应的英文。此外,还有节气、新月、音韵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面上。节气和月亮很好理解,但是韵脚对现在的人来说有些陌生。韵最初是指诗歌创作中使用的韵文目录,在19世纪中后期“为日韵”出现后,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1韵代表1个月中的1天,a * *有31个字,代表31天。比如“文”代表12天,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籍、绘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都印在日历的背面,365幅图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日相结合,让读者“视图为节、周、日”。另外,图片的颜色也是区分不同季节的一种方式,颜色给读者更清晰的区别感。《故宫日历》的主编是冯华先生,他的职能很多,有《故宫周刊》、《民族日报》、《古戏周刊》。在业余时间,他还为美国研究员福开森编纂《书画集目录》和《文摘》。正是这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参与了每一页日历的选择,使一本普通的日历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气息和迷人的艺术气息。

故宫日历作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消耗品,学术性不太强,所以在文献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但是从民国时期的印刷广告可以看出故宫日历有多受欢迎。

在1935的一个经销商广告中,文案非常醒目:“故宫博物院的日历足以震惊世界,故宫博物院是唯一一个有这个信息的”,“可以贴在书桌墙上,非常适合自己带礼物”。当时的故宫日历也有“厚黑玻璃座、板”的“套餐”,2元钱7角。从1933到1937,《故宫日历》共出版五卷。封面和日期所用的文字,除了时任总统易培基先生的手书和篆书、仿宋印刷外,均采自古代楷书、隶书拓本。故宫的藏品每天拍一张图,历代的书画和文物混搭穿插。当时这种历法只有故宫博物院编纂,没有具体的编者名字。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辑冯华,在故宫出版社高级编辑朱传荣的记忆中,只有寥寥数语的描述。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的珍宝即将南迁,但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地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古代艺术珍品的窗口,也成为很多人迷上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始,在一些老画家早期绘画经历的回忆中, 可以发现,在信息相对封闭、资源匮乏的环境下,或许是一本故宫的日历,启迪了他们,让他们成为了好伴侣。 2010年,被遗忘已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一部基于1937版故宫日历的“复刻版”问世。原版“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呼应了日益高涨的怀旧情绪,也是对走过85年的故宫博物院,对故宫博物院老一辈的致敬。

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在2011版故宫日历的编制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的理由。12月的第一章页面,放置了一幅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以呼应鑫茂生肖。

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个故宫几乎到处都是。于是,故宫的龙年日历,“禁龙时空”成了主题,陶瓷、青铜器、字画、珐琅...12以龙为表现对象的类别按月份逐一呈现。

为了展示错综复杂的雕漆和玉器,故宫的龙年日历被升级为彩色版本。

2013年,随着故宫日历需求量的大增,印了很多次却依然供不应求,到年底价值翻倍!农历四月,“故宫日历”的主题是“山河清音”。因为在明代,李长青的《宋夏观颜瑜》中说:“四月卜筮,草茂之时,蛇在其位。”故宫的藏品中有数不清的表演。于是,以“山河有清音”为主题,取材于山水画,辅以万文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

《山河有清音》是为了展现古人诗意的生活,也是为了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河有清声,山河寻知音。

12月分为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三个单元;其下以月为单位,既有山水题材溯源,又有云山墨戏、界画阳台等专题展示。并且每周都尽量以对方为中心,大部分周日都以文玩居等与主题相关的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量从一个新的角度引起读者的兴趣――有序的山水艺术传承和生生不息的山水文化。

作品集的选择确立了以下原则:形象常见的名家作品重在表现细节,千里河山图甚至占据了10的整月;鲜为人知但与众不同的收藏也不容小觑。明代医家吕望的代表作《华山图》和清代篆刻大师黄易的《姬友画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所选藏品不仅仅是山水,如《洛神赋》中的棱角,《夜宴图》中的屏风屏风,以及有水波纹的古代彩陶。

如果你仔细阅读今年的《故宫日历》,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除了标明公、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你还特意标注了富有诗意的七十二天。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和物候现象对季节的独特划分:五天为一候,一年有七十二候。古人已经评论过东风何时解冻,草木何时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