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春节有哪些习俗?
兰州社火
老兰州人过年有很多讲究。他们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房,腊月二十五买各种年货,做食品,一直到年三十。这个时候,就是家庭主妇们展示厨艺的时候了:花卷翻出花边,红曲和姜黄绽放。红曲斑点中,雄蕊娇艳;油锅沸腾,油果、蝎子翻滚;碗菜-扣肉、虾、袈裟...一堆一堆的。诱人的香味充满了厨房。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幕。从凌晨开始,家里的长辈就早早起床,开始扫院子。中午,一些敏捷的人开始洗大门,贴对联。这幅对联还是有很多关注的。如果是隔壁或者对门,谁贴对联贴的早,谁今年就有好运。黄昏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宴会结束后,家人吃着大瓜子,喝着“三堡”香茶,彻夜不眠,长命百岁。零点改岁之际,旧社会要拜见财神,拜天地。老兰州人讲究,水缸要装清水,这叫装财水。还需要在大门前、院子里洒水,称为洒银水,以表达人们致富的愿望。
第一天早上,全家人进了象征长寿的羞面。臊子汤由肉丁、香菇、胡萝卜丁、豆腐丁、金针、木耳、青菠菜做成,色香味俱全。擀面切成面条,又细又长。饭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给他们的长辈磕头,长辈们用红纸包着压岁钱。
第二年初二,敬爱的亲朋好友互相拜年,拜访雇主,西行,一直持续到第四年初四。在旧社会,兰州人来参观一包蛋糕作为礼物。主人先敬了三杯酒,然后沏了香茶,上了四盘糖果和瓜子,最后留下来吃晚饭。
第五天叫破第五天,吃荞麦面搅球。将荞面煮成美味佳肴,烧上臊子,或素卤,或清汤,再加入油、辣椒、蒜泥、香醋,使之酸辣,会使吃油腻菜肴的人开胃。
初五到十六,兰州市的新年社火开始舞动。来自各地的鼓,炫目的色彩,古朴典雅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兰州的特色。
源于上古神佑的兰州社火队的队列和角色很有讲究。领头的是风女和雨师,带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其次是大头骆寒扮演的刘翠。那是一个戴着大头罩的和尚,围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刘翠玩耍、跳舞。其次是坐在龙吧的春官。官纯先生是春天的官方代表。其形象颇似戏剧中的丑色:头戴圆翅黑帽,画白眼窝,留小胡子,身穿红袍手持折扇,坐在太师椅上,颇为可笑。之后十二三对竹女打扮成少男少女,马头和马尾辫用纱在胸前和背上。接下来是“船姑娘”,接着是推车、狮子滚绣球,甚至还有兰州的太平鼓表演。
龙洞送财神。
根据民间传说,财神是道教崇拜的神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他叫赵公明,手持钢鞭,骑着黑虎,威武雄壮。他也被称为赵玄坛,通常被称为召公元帅或召公菩萨。他擅长“消除疾病,保健避灾,主持正义,求天意”。但也有人认为财神是红脸凤凰,背着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宝马的关云长,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义者”。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农村,一直有送财神的习俗。第一天起床出门,一定要看财神的方位,选择方向,根据天干地支确定西神、财神、你神的方位。据说正月初一出门,往财神、西神方向走,就能发财,年年逢喜事吉祥。
此外,在陇东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第二天是财神日。今天早上,人们挨家挨户地送或卖财神的雕像,所有的居民都付钱。不想要的时候只能说“现有”,忌讳回答“不要”,以求好运。
在秦安钟山、五营等地,认为初五是财神日,一年的运势由财神决定,所以大家都忙着在初五设宴招待财神。这一天,人们从家里扫出一些灰尘,倾倒在村外,这意味着“送走可怜的婆婆”。同时,他们把外面的土撒到房间的各个角落,称之为“问富婆婆”。然后家家户户供奉祭品,把硬币和纸钱放在桌子上供奉财神,晚饭时间焚烧财神雕像,然后全家庆祝。送财神体现了人民对繁荣的渴望。
秦安谜语
秦安的灯谜以元宵节为主,历史悠久。自由在解放前就存在和发展,解放后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起来。
元宵节,县城和部分乡镇提倡看灯笼,猜灯谜。一般来说,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农历十六月十七结束,称为倒灯,晚上多,白天少。常见的手工灯笼有宫灯、旋转灯、纱灯等上百种,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地方还设置了五颜六色的光门。在元宵节的晚上,县政府机构或较大的乡镇习惯于举行断字拼图。填字游戏的内容大多是创作和传统的结合。它们写在长条状的彩纸上,贴在各种灯笼上。人们一边看灯笼一边五颜六色。解放后,灯谜发展迅速,县文化馆每年都组织灯谜活动。1998年3月,县灯谜协会成立后,研究交流灯谜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县里的活动集中在泰山庙和县总工会。
秦安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部分乡镇,点壶点灯是另一种形式的“灯”。锅和盆经常用荞面蒸,光滑圆润,开口边缘有剪刀剪出的各种图案。在内窝滴油,放棉芯,每个1,点完看“鼻烟”。鼻烟越多,命运和财运越好。灯常由玉米粉做成圆锥形。用亚麻杆包裹一张从棉花或黄纸上剪下的纸,在油中浸泡后插入。在门顶、炉子、动物食槽等处放火。灯笼灯笼挂在每个门和屋檐前,孩子们自愿组织一个灯笼队四处游泳,庆祝节日。
舟曲营坡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婆婆)是舟曲县遗留下来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就像舟曲县的狂欢节一样。它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精华,神职人员的职能不断扩大,从以前单纯的迎客童、乞食童发展到今天的祈福一方平安、祈福消灾的民间活动。
正月十九,“迎丈母娘”是关良四街16庙及县城附近各村供奉的16“丈母娘”聚集游行、祈福、接受祭祀的民俗仪式。正月十九上午,寺庙盛装丈母娘和轿子。丈母娘打扮一新,凤冠珠宝,轿子上挂满玻璃方灯香囊,富丽堂皇。晚上9点,16婆婆先在城东驼铃山北段东门集合,依次入城。16婆婆轿子灯火通明,宛如一条星龙,从天而降。每一个轿子都用彩旗开路,伴随着锣鼓,在每家门前停几分钟接受崇拜。各家烧香,把马变成鞭炮,并提供酒和茶。在轿子停下来的时候,新媳妇居然拿走了挂在轿子前面的钱袋,希望能给焦耳。人们争先恐后地钻轿子,这意味着避免灾难和保护和平。从北街头到下溪口是16轿子“婆婆”队伍最完整的一段。之后西路四号轿子出西门返回,其余沿街巡游,分别回寺。此时已是凌晨3点半,至此,“迎婆婆”仪式告一段落。
与其他民间形式不同,“正月十九迎丈母娘”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集宗教、信仰、祝福、娱乐于一体,是羌族与汉族和谐共处的见证。如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习俗也在不断地适应发展趋势,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并经常加入新的时代内容。它已经成为集经济、文化、宗教、旅游、娱乐为一体的节日,在舟曲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