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俗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文化的土壤和气候中孕育和开花的。反映了潮州的民风民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祖先神、英雄神的崇拜在潮人的文化心理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潮人的信仰和民间神话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和敬畏鬼神的遗风。潮州礼戏与祭祀仪式直接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祭祀仪式本身的副产品。潮剧继承了古傩的遗风:“吹筒吹鼓,清香净净。”潮州人精通国剧之风,延续至今。
一,潮州民俗,民风和民歌
潮州人喜欢唱民歌。它的民歌和歌谣,像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谜语等民间艺术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歌谣,展现了潮州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纵观潮州的歌谣,童谣,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无不涉及。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观音送神中的礼歌,如《请神歌》、《请神歌》。这是一首询问上帝的仪式歌曲。“问神”也叫“观神”。八月,潮州女人请姨妈叫“落姨”,请神时要唱歌。除了伯母,潮州还有其他神,如蓝米神、剁脚神、竹筷神、晒姬神、蛤蟆神,都有自己的歌和表演。在“请神曲”和“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南海观音“仁慈和怜悯”的希望。有意思的是,如果“神”长期邀请不到,人们就用原始的宗教仪式“巫术”来催促、诅咒神,希望用语言的力量来影响、制约神。
2.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歌谣:歌谣《结婚前先和丈夫说再见》,表达了新婚女性对“好丈夫”、“富贵加才气”、“富贵”的祝愿。《婚前一桌坐》和《年轻妈妈为大家分菜》两首歌,描述了潮州结婚仪式的特点。此外,还有新娘踩车门、开门过火、拜天地、搅坦克等各种仪式的歌曲。这些歌谣生动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的全过程。潮州丧葬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墓歌》等。
3.潮州的游神歌谣:如《城中人游神》:“城中人游神,一老汉老伴戏陀三夜,头壳寒晕”。这个主题反映了潮人对英雄的崇拜。“大师”一词指的是关羽,“三夜”反映的是壮观的游神活动,历时三天三夜。游神的内容丰富多彩,游神的过程中穿插着舞蹈和娱乐活动。除了舞龙舞狮,还有潮州特有的布马舞、蜈蚣舞、鳄鱼舞、鱿鱼舞、骆驼舞、长颈鹿舞、双咬鹅舞。
4.民间故事歌谣:如民歌《听锣鼓声》,陈述了民间文学中流传的“陈三五娘”和《三国演义》中“马超大战张飞”的故事,以及当地“关雎取二妃”的传说。
正月过年,更有故事特色的歌谣。它将神话、小说、戏曲、传奇人物、故事融于一炉,逐月讲述,每个月记录一个故事。如《柴静纪》、《破窑纪》、《孟姜女》、《汉宫秋色》、《昭君塞上图》、《拜月亭》、《楚王霸》、《陈三武娘》、《朱良》、《清锁高仪》等故事进行了叙述。
5.《十二月之歌》等有关四季活动的歌曲,深刻地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常年缺衣少食的悲惨命运。全诗按照季节的先后顺序,逐月写出了贫农的劳动和生活,并对农民和士绅的生活进行了比较,如:“三月,人们铺着田地,东村西村忙着,富人忙着牛牛,农民拖着犁流着泪。”
正月锣鼓作猜,是一首叙事歌谣。它借鉴了《诗经》七月的叙事手法,以十二个月的农事和节气开始。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女主角嫁、惜、打、丧媳妇的故事。以及其由喜转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季节为特征来衬托和渲染人物内心感受的写法,很有特色。
6.宗教活动歌谣:如《求雨》“好堂下雨你就知道,雨一响就来。戏邀,雨淫,戏作,雨倾盆,戏棚,雨晴,戏直,天出。”对雨表现出虔诚:“雨童,在凉亭休息一下。女人小便,亵渎神灵。”而正在流传的关于“雨主仙”的神话,让雨成为了神。
7.潮州风光民谣:如《潮州风光很浪漫》:“潮州风光很浪漫,十八船二十四州;二十四号包厢,二十四号,牛一只剩下两只羽毛球滑走了”“去看潮水是浪费时间;如果涨潮时你没有到达桥上,你将浪费你的时间。“潮人尤其以宋代著名的历史名桥‘广济桥’为荣。
8.民族繁衍与迁徙的民歌:如《高帝之歌》描写了从北京迁徙到潮州的潘、兰、雷等高帝的出生历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高皇帝有狗之骄,皇帝受其侵略,而不能攻之。就是广招天下人,能拿下狗军将军吴将军首级者,赐万金千户,妻为少女。据说皇帝有一条五毛的狗,名叫潘虎。潘虎听到命令后,把自己的人头献给皇帝,“群臣奇诊”,是武将军的人头。皇帝大喜,但考虑到潘虎不能做妻子的女儿,也没有办法封爵,虽然想报答,但又不知如何是好,颇为勉强。潘虎突然说:“你把我放在金钟,七天七夜就变成人了。因为公主提前去看了,所以潘虎“把头变成大人了”。此事也载于《潮州民间故事集成资料》中,名为《畲族先民传说》狗”已经成为潮人的图腾动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