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春节习俗概述(从商朝到民国)
春节的最早起源(殷商)
早在商代,每逢五谷丰登、储藏其他粮食之时,岁末年初都会举行一些祭祀神灵、祖先的活动,感谢神灵、祖先的保佑,祈求新的一年丰收、平安、吉祥。当时已经有人制定了“万年历”,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春节”。
秦朝的春节好奇怪,在秋天?
秦朝统一中国后,十月初一定是元旦,也就是“春节”,从十月开始就归入次年。皇帝还会在每年的十月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百姓则会在除夕用桃木驱邪(家乡至今仍沿用用桃木辟邪的习俗,有些小玩意会用桃木雕刻,为新生的孩子辟邪)。
汉朝,终于把春节的日期定在了现在。
汉武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年”,每年正月初一固定为春节。守岁、变桃符、燃鞭炮等民间传说也开始兴起,春节前后的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备,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个重大节日。
汉朝喜欢穿绿色(关羽穿绿色的衣服,戴绿色的皇冠)。
?汉朝的人相信万物都是春天产生的,世界是绿色的。因其属性对应“绿”色,天帝和文武百官都会穿着青衣在东门外迎接春天。《后汉书·礼记》说:“立春日,夜漏不到五分钟,京师官员皆着青衣。”
喝椒柏酒(川酒?)
胡椒柏酒是用胡椒和柏树枝制成的。在农历正月初一,古人用花椒和柏木酒祭祖,也给家里的老人过生日。喝年酒要看时间。一般从大年初一的黎明开始,喝酒的时候鞭炮就开始响了。
古诗词中有一句话:“正如你所说,新的一年,你将长命百岁。柏叶随题词来,椒花一朵一朵来。”
公式:
花椒37片,侧柏叶7片,白酒500 ml。
方法:将前两种配料捣碎,放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过滤去渣。
Ps:?引自《中国医学词典》。
娱乐:逆风行动
春节期间,清气上升,浊气下沉,身体适宜活动。骑上马,逆风奔跑,追逐春风或相约打马球。古人云:“列子御风常归于开春八大荒,风来则草木生。”拿一根金门山上的嫩竹做筒,筒里放点草木灰。上升的春季空气会带动飞灰,甚至发出声音,古代称之为“管中飞灰”。但有时它也被视为冬季至日的习俗,因为太阳诞生时是灵魂。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以前的活动外,逐渐出现了“除夕守岁”的民俗。
吃五道辣菜,喝屠苏酒。
金代的春节习俗:送春菜
“立春咸如春菜,芦芹芽伴韭菜;
“给彼此朋友一样的味道,就不需要被贴膏药了。”
在古代,开春时有吃五道辣菜的习俗。五香盘上有云:“五香使五脏气,即蒜、蒜、韭、云苔、香菜。”五香菜是春菜。
喝了屠苏酒,五藏生气。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造的。其配方是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附子、附子用酒(药酒?)。
吃大蒜喝药酒好刺激。
?唐(开始演奏)
到了唐朝,国力强盛,礼仪盛行,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开始有了类似于今天贺卡的“新年贺卡”。春节已经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在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从驱邪祈福的神秘氛围中走出来,重心从祭祀神灵转向娱乐世人。
修饰梅花妆
据说是寿阳公主与一堂闲卧时,梅花落在额上。宫女们看到它漂亮的样子,争相模仿。后来演变成梅花妆,被唐代爱美的女性演绎到极致。
“初七又立春,梅花额新色。
此人若与章在堂,疑是寿阳宫人。"
在古代,正月初七被视为“人民日”,事情的故事记录了东方朔最初设立“人民日”。这种习俗流传到唐朝,妇女们经常在脸上画各种图案。有“斜红、脸珐琅”等名字;唇画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院”等名称。
头上戴着花
春节在立春前后,这个时候盛开的花不多。所以,起初,这种习俗只有贵族或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民间多以彩纸、金箔做花。《洛阳牡丹物语》说:“初春,城中无贵人,皆插花。”
关灯
柴火银花夜不停歇,游人流连云端。
登山星桥上到处是歌声,吴金被禁止狂欢。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唐政府破例取消了北京为期三天的夜行禁令。市民们烧灯笼,做灯笼庆祝。规模非常大。长安街上满是火树银花,人潮拥挤着唐朝。
?第一副春联
历史上第一次写“春联”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新年的余庆,甲节的长春”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宋朝(活动变得丰富)
喂新年(不是压岁钱)
无论酒食野鲜,年年盘必送。
礼虽少而诚,友邻之谊溢山河。
过年的时候,朋友之间互送酒,互送肉,互送野生鲜肉,不管给多少。重要的是祝福对方的心意。古拙的世界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最重的。
年货
宋朝时,春节需要采购的年货有几十种。《武林旧事》第三册“年夜饭节”一节列出了一大堆年货清单:蜡药、锦衣、新日历、各种门神、桃符、钟馗、春贴、天贴、金花、缕缕花、胜、新年托盘盒、酒檐、羊腔、水果、五色纸钱,等等。
燃烧的鞭炮
宋朝时期,由于火药制造业的良好发展,开始出现用火药制成的鞭炮,使得过年更加热闹喜庆。
“除了老于声雷,烧竹是为了吓疫情。第一,火药发明以来,新年鞭笞习俗很难停止。”《神经》说,西山有山耻,犯之忽冷忽热。但是它害怕竹子爆裂。所以人们烧竹子来驱赶它。
宋代王安石诗词:
“除了一岁时的鞭炮声,春风温暖了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火药发明后,人们仍然在春节燃放鞭炮。范成大在《鞭炮之旅》中描述了燃放鞭炮的过程:“断筒煨五尺得薪,节中汗火贯,健仆犹跑。另一方面,当脚步声响起时,孩子们远远地站在前面,大声吼叫。一,二,百鬼惊,三,四,鬼窝歪了。十声连百神以和,四面八方皆和。但是,仍然有足够的力量赶走疾病。”
南宋时有一种火药用纸莎草纸包起来卷成一卷的爆炸战。《武林旧事》:“至于爆炸头的战斗,还有一百多条隐藏的药线。”这指的是用药线串起来的鞭炮。
焦芳·乐子
?“良辰美景,不过何日,泪满喜又一年。我庆幸年初没有官服,就聚在青楼里弹管弦。”宋代焦芳的妓女原本属于宫廷,是官妓。“在绍兴时期,焦芳的名字被废除了。遇朝廷大开会,圣日,御前指挥,引导奏乐,驾前,叫临安府招待百姓...”另一个私妓在街上唱歌。政府有事可做,如设酒铺卖酒,以招徕生意,“官私妓,钱毂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一下。只有新年的第一天有休闲娱乐。
公仲慈音赞
?“过年拜到第三天,大内的银幡都给关白了。衣袖满香,帽饰惹人笑。”《东京之梦》:“春,各王公官赐金银,赐于私。”苏辙《除夜,元日,省,苏之斋》诗说:“今年初,新日正三日,明朝风气渐东南。回国,我将是银党,雪末蒿草欲满筐。”
南宋依然沿袭北宋。《梦梁璐》:“立春之日,以下诸侯国得金银,挂在锄头上,迎之入朝。”
残布
“作弄米粉丝,有吉祥话在里面。虽然自己定下了吉兆,但还是喜出望外。”
宋、杨万里有诗《俗米为上元之夜丝,书吉语于其中占一岁之运势,名为蚕卜,因戏为长句》:
“上元今年住在家里,村里没有光,只有雨。小溪对面有一个小笛子和鼓。不知道有没有游客?儿女煮玉为丝,吉祥语中有一段默祷。儿女愿身早任,女儿只想善养蚕。”
宋代妇女以米粉为丝,在里面写上吉祥的话,随意抓来拜年。虽然所有的吉祥话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但他们还是很开心的接住了。
灰化堆
除夕黎明,粪堆被砸碎,尘土飞扬满院。
但一切如我所愿,我会让你回到彭泽贵身边。
宋人把钱串在竹竿末端的灰堆周围,然后扔在灰堆上,表示来年可以如愿以偿。这个活动应该是孩子们喜欢的。
元代:结羊肠
元宵节伊始,你忙得不可开交,每个女儿都有一颗狭隘的心。
心里默念:什么时候才能像一对鸳鸯?
元代元宵节后,女子取九张旧月历纸,随意连在一起,状如羊肠,是相属之人的吉兆。
明王朝
到了明代,春节的礼仪和娱乐逐渐加强,娱乐进一步发展。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互相拜年并赠送礼物。同时,他们还有舞龙、舞狮、唱戏、评书、秧歌、荡秋千、踩高跷、滚轴划船、制作手工艺品、玩游戏、比拼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
新年送名片。
拜年不用进政府大门。送名片去见人。到处都是这种情况,给纸店大笔钱。宋代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每家门前贴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收福字”,就是为了飞贴。《清波杂志》说:“在元佑统治时期,仆人经常被用来刺有名字的人。”明朝的时候还是这样。
文徵明的《新年快乐》诗说:“我不想相见,但我想交谈,名篇皆是我们。我也跟人扔几张纸,世界太简单,不会太空虚。”
鞭打春牛
“每年春天都有六九头,烟花爆竹不放。彩旗锣鼓,围着看府尹鞭打春牛。”袁宏道有《春节歌》,证明春节仪式已经演变成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笞春牛,配以麒麟,清代年画以大象和春牛为伴,寓意“万象更新”。
整个晚上天空都在爆炸,声音板敲打着檀香木。
春天的牛在巡逻,芮林的影子挥之不去。
在明朝的春节期间,鞭打春天的牛已经成为一项盛大的活动。官民都乐于在田头参与其中,官民祈求风调雨顺,平安昌盛。
带着百病去城市之巅
“妹妹元宵同游,吴金忍不住爬城头。出闺阁除百病,胜至岳阳张莞楼。”六对山人的《金城支竹词》:“为了周游诸病,衣襟总系。有的鸡鞋极薄,不扶也高在女壁上。”形容夜宵时绕着城墙转的成都女人,是一种享受。
在古代,女人很少有机会出门,更别说露脸看外面的风景了。在明代,每逢过年,妇女们可以成群结队地爬上城墙,观赏城内美景,登高望远,放松心情,这种心情被称为上城头。目前,南京仍有“走离百病”的习俗,又称“传百病”。
清朝
到了清代,过年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在过年前后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接灶神、打扫卫生、蒸包子、包饺子、贴门头、守新年、正月十五赏灯笼之类的事情逐渐多了起来,也流行起来。
解灯谜;猜灯谜
打壁灯贴三题,摩肩接踵猜谜题。
这似乎是一个在以前的法院拍摄的问题,司文是警觉地解决疑问。
在灯笼上猜谜语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南宋,在清朝的春节期间开始流行。有些好事者甚至成立了灯谜俱乐部。试想一下,如果春节期间皇城彻夜不眠,灯谜满城,那该是怎样一幅热闹的景象。
发压岁钱
年复一年,子孙在高笑长大。
枣糕和橘梅分开吃,喜欢的更好就给压岁钱。
压岁钱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随着硬币形状的变化,它的形式也从发金属币变成了纸币。现在更多的人选择在微信上发红包,但无论情况如何变化,都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期望。
卖春联
钟书先生不甘贫穷,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秀身手,吹嘘自己的笔比右军好。
春联起源于符涛,在明朝朱元璋时期更名为春联。年底私塾老师写对联卖赚外快,让千家万户焕然一新。?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国民政府试图废除春节时,改为公历65438+10月1为新年。这是为与国际接轨做准备,但遭到中国人的反对,在实践中没有成功,尤其是在民间。人们仍然按照旧历庆祝新年。
老北京人曾经有一句过年顺口溜,生动地勾勒出了过年时人们忙碌的活动和欢乐的心情。“喝几天腊八粥,就二十三个,二十三个蜜瓜粘,二十四个房子打扫,二十五个窗户糊,二十六个肉炖,二十七只公鸡宰,二十八块面粉做,二十九个馒头蒸,三十个晚上煮一个晚上,大年初一绞一天。”春节期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
图: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写的“福”字,你觉得谁最好?
?
古人对联:“雅”
青山不画千年;流水没有弦。?
山静水流开一幅画景;放风筝的风筝飞上天空。?
云山四面都是画;万家烟花,永远和爱情有关。
云影在天空中上下波动;松桃竹韵水上中心。
森林上的雨清除了石头;秋天把山带入诗歌的中心。
水水月在手;弄得衣服上都是花。
开天安马;齐一人是龙。
笔底助雄伟;楼前有春秋以来的风流韵事。
铁石梅花精神;山川是香草。?
清风明月无价;近水楼台先得月。
天上有过山河吗?世界是一个精灵。
照顾狭隘的世界;随着一声长啸,山高月高。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对八大浪费的思考;永远四处游荡。?
每次听到音乐,我都提前舒服了;或者看到手抄的怪书。
清水清石出无数鱼;一朵密集的竹花,让一只深沉的鸟啼叫。
好朋友像月亮一样来了;与其看花,不如看怪书。
德行宽大;从节俭中寻求快乐。
江山成气象;冰玉很聪明。
一本好书启蒙后的第三个月;好朋友来了,有四个春天。
竹露松风芭蕉雨;茶、烟、音乐和书。
现代风格春联概述:
万里有春风,虎啸龙吟庆;
三营翔光宇,一场人间天上的团圆。
福是红的,谁的梅花暖于地;
春风有点绿,家乡的小桥流水芬芳。
春问黄鹂唱柳色;
雪邀瑞虎画梅花。
虎年催人,税庭三牛耕梦早;
彭锋是有福的,楚天是云中鹤。
风吹起了绚丽的中国春花,
雨润神州梦团圆。
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春城筑梦依旧好;
四面八方奋进,讴歌繁华,相见恨晚。
敲锣打鼓迎接春节,
挥鞭跃马显雄威。
梅花煮雪外天,
曹艳在壮丽的耕云。
成千上万的树用冰冷的李子迎接雪,
九州化作祥云。
金牛踏雪辞,玉湖抱梅迎春。
四野耕牛乘好雨,千山怒吼带春。
春联集锦:
山河千古美,花木四季春。
二三鞭炮,一岁天下;
梅花四五点,人间春色。
几百年来,人们除了善良,什么也没有积累;
第一件好事就是读书。
我也在幽静处闻香,梅认得我;
寒冷中温暖,春天里深情。
国在千里之外,天下一春。
冯明春晓,龙华海云高。
新年在余庆,嘉杰诺。长春。
年年春快乐,年年和平日。
听到鞭炮声就知道自己老了;偶尔梅花有春天的感觉。
富在云端三千尺;上课的春风是十二点。
万里和风出细柳;梅花一夜之间映在春雪。
宋梅竹有三个又老又冷的朋友,一个桃、李、杏的大家庭。
喜欢春天看万树笑,好年喝一杯酒。
襄阳花木易春,积善之人有余庆。
北斗初,天上有五朵云,成瑞;
东风暖,万物争春。
日月重,三始同初;
天地逢泰,家家过年。
有无尽的欢愉,千盏春灯铺五夜;
太平有象,一日三收。
难道客人讲空话,四壁书谈酒;
春无其他,一帘风雨欲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