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呢?

秋分

每年9月23日左右,太阳到达经度180度时,为秋分节气。

“秋分”是指秋分当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昼夜分别为12小时。

秋分后,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北方冷空气团影响持续增强,活动开始频繁。原本占据大陆的暖空气迅速南撤,被北方的冷空气填补。

秋分时节,秋雨期已基本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明显减少。长江中下游平均降水量20毫米左右,比中部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上海9月下旬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8.3 mm,比9月中旬偏少49.9 mm,开始出现“秋燥”的气候,此时需要预防秋燥。

秋分过后,秋高气爽,螃蟹肥黄,是一个美丽宜人的季节;秋分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此时棉铃和晚稻开始成熟。

寒露

每年65438+10月8日左右,太阳达到195度时,为寒露节气。《二十四节气》书中说,“九月半,露水寒,会凝结。”寒露”是指此时的空气温度低于千年节气,地面上原本洁白晶莹的露珠即将凝结成霜。

“寒露先霜节,紧风为雪”寒露时节,南岭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已入秋,东北、西北地区已入冬或即将入冬。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已经加强,不断入侵南方。有些年份冷空气特别强,使江南地区气温下降到16℃以下,形成“寒露风”,对南方双季晚稻危害很大,造成空粮,粮食大幅度减产。因此,要经常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防止“寒露风”的危害

寒露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往往白天暖和,晚上凉爽,万里晴空对秋收十分有利。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抓住晴朗的天气收割棉花,实现丰收。

降霜

降霜是一个节气,代表气温下降,促使近地表水汽冻结成霜。每年10月23日左右,10,太阳到达经度210度时开始。《月七十二候》书中说:“九月中旬,气凝滞,露成霜。”可见,落霜就是开始见霜。

“入秋后北风紧,夜还带霜。”初霜冻季节,气温已经下降得比较低,此时只要北方有强冷空气南下,气温就会急剧下降,当当地地表温度降到0℃或以下时,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凝结成微小的冰晶,形成霜冻。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霜降始于时”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北方黑龙江、内蒙古9月中下旬进入初霜冻期,南岭以南65438+2月才出现初霜冻。上海初霜一般发生在11年中,早年在1年下旬,终霜日一般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

霜冻的出现说明地面最低温度已经降到0℃以下,对农作物会有一定的影响。霜冻出现的越早,对农作物的危害就越大,因为植物不仅不能吸收外界的水分,还会把自身的水分冻成冰,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霜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干旱,降水明显减少,空气相对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防火工作。

"初霜不割禾,一日失一苇."初霜冻季节,晚稻成熟,要抓紧收割,否则会因鸟害、落粒导致粮食减产。

立冬

每年11.7左右,立冬节气是太阳到达黄经225度的时候。立冬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之一,立冬是我国冬季的开始。《月七十二候》一书说:“始也立”“冬也终,万物收”。

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冬天并不都在同一时间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如果平均气候温度低于10℃为冬季,那么“立冬即立冬”的说法只符合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中国最北部的漠河、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已经在9月初入冬,北京已经出现了6月下旬65438+10月入冬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天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会真正开始。上海165438+10月前5个月的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最后一期降到了10℃以下,所以上海的冬天直到最后一期165438+10月才开始。

初冬时节,虽然北半球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但夏季地表仍有一些热量储存,所以一般不会太冷。天气晴朗无云时,总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也有强大的势力,经常南侵,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因此,在初冬季节,天气忽冷忽暖,冷暖交替频繁,对人们的生活、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多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衣物,保证身体健康,对农作物采取防冻措施,防止冻害。

民间有“立冬无雨冬晴,立冬有雨冬多雨”、“立冬有西北风来年丰收”等说法,可见立冬天气对未来气候影响很大,需要注意。

小雪

每年165438+10月22日之前,太阳位置到达黄经240度的节气为“小雪”。小雪意味着雪的开始,但雪不是很大。《月七十二候》一书中说:“十月中旬,下雨,被寒薄,所以凝结成雪。小人之言,不盛也。”

小雪季节,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初雪,而长江流域初雪日推迟了一个月左右。上海平均初雪日为65438+10月上旬,但最早年份可为65438+2月,最早初雪出现在165438+10月2日。

当近地层气温低于0℃时,云中的小冰晶会以雪花的形式落到地面,所以近地层气温低于或接近0℃是降雪的重要条件。这说明小雪节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活动以冷空气为主,强度也较强。比如上海11的10月下旬平均气温为9.6℃,1的2月上旬平均气温下降了2.2℃。

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季节一般以“惊蛰”开始,以“立冬”或“小雪”结束。事实上,小雪后的隆冬,不仅要做好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还要做好多年生亚热带果树的防寒保暖工作。

薛瑞预示着一个好年景,霜降重归晴天。小雪节气后的降雪是及时雪,俗称薛瑞。薛瑞不仅有利于粮食丰收,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因为雪水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少四分之一,长期饮用雪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大雪

65438+每年2月7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大雪”是指节气里比“小雪”下得更多更大,温度更低。二十四节气说,“此时,雪盛。”

大雪季节,黄河流域开始出现降雪,降雪量也明显增多。东北西北的平均气温一直在-10℃以下,北方大地已经穿上了冬天的衣服。一般长江流域的初雪要到大雪节之后才频繁见到。今年6月165438+10月21日,北京普降大雪,平均降雪量7毫米,最低气温-8℃。积雪连续几天不融化,这在北京90年代同期是罕见的。

“今年下雪了,明年会有好收成。”冬季降雪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使得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因为雪的导热系数只有土壤的1%,雪覆盖了地面,所以外面的冷空气不容易透入土壤,土壤里的热量也不容易逸出,就像盖了一床被子,所以雪覆盖了农田。一是可以保持地面和农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为寒潮而降得很低,为冬季作物越冬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雪花的温度在冰点以下,可以冻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第三,雪就像一个天然的水库,融化时可以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作物生长;第四,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可以起到肥田的作用。

大雪季节,长三角地区雾出现的频率较高,上海是一年中雾最多的月份。雾对交通、供电和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所以要时刻关心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在雾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雾灾。

冬季至日

65438+年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节气为冬季至日。《月七十二候》一书中说:“最后藏起来的气,在这一点上是极端的。”“冬季至日”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之一。

冬天的至日,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地方。纬度越高,白天越短,夜晚越长,在北极圈内,整天都是夜晚。冬季至日过后,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移动,所以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南半球则相反。

俗话说:“但是至日的冬天并不冷”,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冬季的至日上,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在夏半年还没有消耗完,所以此时的气温并不是最低的。冬季至日过后,虽然北半球的日照逐渐增多,但地面吸收的热量仍然小于损失的热量,入不敷出,气温持续下降一段时间。大约一个月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和流失的热量逐渐平衡。所以我国人民把至日入冬后的日子称为“九寒天”,编《冬九十九首》来描述至日入冬后的气候变化:“1929年不射;3949年走在冰上;5969、看河边的柳树;七九条河开;八十九只鹅来了;99加19,到处耕牛。”

《九九歌》把冬天的至日作为数九的第一天,然后* *描写了9981年第一天天气从寒冷到最冷再逐渐变暖的变化和物候现象。从九九歌中可以看出,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期,所以民间有“三九九冷”或“三九九冷”的说法。根据上海的气候,最冷的时期在5438年6月上半月+10月,与九九宋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