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说的“芒中无雨,伏中无干土”合理吗?
只是芒籽一到,天气就变热了。虽然有收获粮食的喜悦,但难免会让人身心疲惫。这两天华北气温高达40度,实在难受。
在南方,芒籽的节气也是青梅成熟的季节,所谓“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在种植水稻的中南部地区,水稻的种植已经在雨棚前后基本完成。此时是一片稻满青葱的景象。如果在遮阳棚后种水稻,很可能会反季节,不会有好收成。
芒种节气一到,太阳经度达到75°,天气越来越热,降水持续增加。阳历时间比较固定,一般是每年的6月5-7日,阴历时间不好说。比如今年闰四月,芒种节气发生在4月14日。
在二十四节气诞生之初,中国,更多的是为了指导农事,所以有很多和节气有关的谚语和农业谚语,比如谚语“种一颗芒果,就见不到雨,雨里也不会有干土”。
从字面上看,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节气当天没有下雨,那么到了三伏天,就会有大量的雨水,地面会是湿的,不会有干燥的土壤。
也就是说,芒下种子是否下雨,与未来的天气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芒下种子是否下雨,预示着雨天的气候和农民的收成。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各异。而在我国北方,冬小麦的收割和秧苗的播种主要是在遮阳棚前后进行。阿炳从小就和父母一起在地里干活。在麦收季节,他最怕下大雨。晴天更有利于收割和晾晒小麦。如果这个时候下雨,必然会使小麦减产。小麦如果被雨水击倒,躺在地里会增加害虫,对后续物种影响很大。而且小麦收割后种植玉米等夏季作物需要一定时间,不容易下雨。所以“芒应晴而不雨”,绝对是老一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农民靠天吃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家。老一辈人通过长期观察气候和农耕,总结了很多类似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真理。只是农村谚语大多受地域限制。如果它们适用于一个地区,它们可能不适用于另一个地区。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理解,不要太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