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重德、忧国忧民、以德育人、和谐相处的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与天地抗争,中国人民从不轻易放弃,而是始终不懈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道强,君子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难中奋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服于外来压迫。自强还体现在自立、自尊的人格特征上,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了中国人崇尚名利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位,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三个人被称为有勇气的人。”这使得人们追求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烙上这种忧患意识。从岳飞的“笑渴匈奴血”,到文天祥的“守丹麦人之心,显历史”。这种忧患意识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宽容一切,就是以慈带物。比如战国时期,齐桓公创办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的儒、墨、道、法、阴阳、功名等诸子百家。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游历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被称为百家。这些大师在学术殿堂里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百家争鸣,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自汉武帝以来,中国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中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主线,这条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

4.美德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管仲,曾经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把礼义廉耻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甚至用礼来解释仁,认为“仁”和“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仁”和“礼”的统一就是德性。孔子强调的“德”是指统治阶级统帅的德,要求用这种德来统治和拥有人民。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感化百姓,维护和谐。这种尊德思想是不断发展和概括的,在家庭伦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在古代文化传播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比如孔子教育的内容是礼仪、音乐、射击、武术、数学,他把礼仪放在第一位,这是尊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体现。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道德教化人,利用道德的功能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和谐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意思是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规律自然发展。这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体自我与身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个体身心的和谐,能使人遇事不惊,有理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互利互惠,不断发展。儒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第一种和谐,佛道则侧重于后两种。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认为,要达到上述三种和谐,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得体,反对走极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不绝,一直影响着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国儿童传播文化,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数十位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合力编撰了这本《中国传统文化大观》,献给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以其独特的黄河文化而闻名于世。此后,经过炎黄子孙的长期创造和积累,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和博大精深,其成就和影响为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