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清明节的有益文章。

关于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也是八大重要节日(上元、清明、长夏、端午、中原、中秋、冬季至日、除夕)之一。一般来说,它在阳历的4月5日,但是它的节日很长。有两种说法:初十前八天和初十后十天,这二十几天属于清明节。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扫墓”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

要说清明节,就要从一个非常著名的古代节日说起——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寒食节。它的日期是距离冬季至日105天,也就是说,它离清明只有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禁火,不用火做饭,只吃准备好的熟食和冷食,因此得名。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襄公的臣子。晋国的儿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他被护卫跟随,立下了汗马功劳。重耳回国即位,也就是晋文公。介子推背着母亲,躲在绵山。晋文公去找它,但是他找不到。因此,他让火烧山离开,试图消除这种差距。没想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悲伤地下令将绵山改名为界山(即山西介休县界山),并下令将介子被烧死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寒食节都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真正的起源是源于古代钻木求新火的制度。由于季节不同,古人用不同的树来钻火,这就是换季生火的习俗。而且每次换火都要换新火。在新的火到来之前,人们被禁止生火。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李周秋官司轩家世》:“仲春,中禁以木铎修火。”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摇着木车头走在街上,下令禁火。这是公司的宣家,也就是专做取火的小官。禁火时,人们准备一些冷食食用,逐渐成为固定的习俗。后来与介子推传说联系在一起,成为寒食节,持续一个月。毕竟不健康,所以日期从七天缩短到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朝以后,就融入了清明节。

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观光、斗鸡、荡秋千、玩地毯、拉钩(拔河)等。上坟的习俗很古老。有坟就要有墓祭。后来由于与三月招魂习俗融合,逐渐决定在寒食上祭祀。唐书上说:“开元二十年,寒食去墓,礼记无声。现代传说,宜去墓中祭拜大典。”宋于《鸡肋》卷:“寒食埋,无香。纸钱挂在树上。下乡的都是爬山看祭祀的。空中破叫破财。但因史静四方之缘,设酒赋(篆,饭),携家春游。”

《荆楚时代的故事》:“(寒食)斗鸡,雕鸡生蛋,斗鸡生蛋。”可见南朝是有斗鸡和鸡蛋的游戏的。斗鸡在今天更为普遍,斗蛋大多是农村的孩子用鸡蛋互相碰撞的游戏。古代用于碰撞、打斗的彩蛋多为染色雕花(1ou,雕花),非常漂亮。画鸡蛋。雕蛋的习俗源于《管子》中记载的“雕蛋”。毫无疑问,它是从古代吃鸡蛋以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为寒食的习俗。今天,人们还有清明吃鸡蛋的习俗(如前面提到的“子夫”)。寒食袭秋燥。据《艺文集》记载,北方的山荣在寒食节玩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刘翔的《别录》记载他荡秋千是在春天,不一定在寒食。另一条毯子,王建《宫词》:“寒食宫人踏毯。”拉勾、打地毯之类的戏,不一定是寒食捧出来的。

因为清明节是寒食的第三天生气,后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搬到了清明。宋代以后,寒食扫墓的习俗移至清明。春游、荡秋千等习俗只在清明节举行。清明节从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节日,寒食节的影响消失了。然而,寒食的习俗却以几种方式流传下来,并在清明节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