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镇的历史渊源

黄龙溪镇一直是成都南部的军事重镇。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派重兵把守这里。结果他战败了,加速了大蜀国的灭亡。黄龙溪,原名永兴场,原位于府东岸立新村,毁于一场大火,故又称“火场”,后迁至府河两岸建场。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汉代古墓留下了前人的足迹;蜀汉政权在这里萌芽、诞生;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马;唐宋时期,黄金水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时期,木屋、青石小路流传着历史故事。散布在老街南、北、中的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形成了街中有寺、寺中有街的奇特景观;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木戏台保存完好;六千年的老榕树衬托出古镇的幻影;古老的唐家大院代表了客家文化的状况。三县衙门,讲述民国历史;陈嘉的水磨让游客抛洒对过去的怀念;古朴的民风给小镇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兵家必争,商贾云集,孕育了丰富的码头文化;川西独特的乡村古镇,成为西南第一个天然的影视基地。古镇闻名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挂古物,赏老街,寻人文,顾山河...

古镇里,铺面是青石铺成的,木柱青瓦的吊檐屋大多建于明末清初。没有官宅豪宅,老式房子的一砖一瓦都透着一股质朴的气息。屋前屋顶的细节特别精彩,木雕、砖雕、彩绘等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庭院中穿插着走廊和厅堂,体现了传统古建筑的鲜明特色。做生意的人,大厅里挂满了横幅字画,镶着玻璃框,精致美观,与周围的古建筑融为一体。1983年,黄龙溪古镇还藏在闺房里的时候,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就选择了这里作为外景拍摄地,后来《海灯大师》、《芙蓉镇》、《家春秋》等多部影视剧也在这里拍摄。因为这里原汁原味的古镇风情是那些人工工作室无法比拟的。古镇不大,闻起来像个“水城”。它一笔画镇而过,两边是青石铺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还有棚和走廊。水面上有几座铁吊桥,江边有一棵古榕树,盘根错节。据说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古镇的标志。游客每次来这里都要在这里拍照。黄龙溪的鱼也是一绝。老人们说:“七回、八回、九回陀”,意思是每年从小寒、严寒的节气到次年的七月,下游的鱼都成群结队地回到河里来这里产卵,所以黄龙溪的鱼非常丰富。当地最正宗的吃鱼方式是在船上来一锅“河煮活鱼”。看似简陋的吃法,却能让人享受到野味的美味。古镇里有很多明清时期的木柱青瓦吊檐屋。没有官宅大宅,老式房子的一砖一瓦都透着一股质朴的气息。镇上有一条街太旧了,被推倒后模仿过去的风格建的,但一看就逃不过模仿。历经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古镇依然完好无损。现存古街区7处,两侧多为明清建筑。它们属于全木斗结构,严谨的廊坊式古建筑风格融入其中。街道表面用红砂岩板铺成。现存的76处民居大多是两层明清风格的建筑,青瓦白墙,栏杆和窗户雕刻精美,依水而建。临江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是古蜀民居“杆栏”文化的体现。古镇内至今还保留着三座完整的寺庙——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它们都坐落在主街上,形成了黄龙溪古镇一街三庙的独特格局,街中有庙,庙中有街。再加上镇外两座宏伟的古刹,为黄龙溪增添了古意。

古镇最有特色的是茶馆。道路两旁、河堤上、竹林下,以“一”字铺开的竹架、竹椅、竹凳、五颜六色的太阳伞,成为古镇一道诱人的风景。对于古镇里的人来说,喝茶是和吃饭并列的头等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们用当地的茉莉花做碗,一些茶馆有时会有竹叶青、峨眉雪芮等好的川茶。一碗茶15元,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在清朗的清晨,在餐厅里遛鸟、喝茶,是一种悠闲优雅的享受。“烧龙”是黄龙溪每年正月初二晚上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最著名、最传统的文体活动。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烟花配方享誉海内外。这一习俗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先民们根据“龙见舞阳赤水”、“龙生九子”等故事,创造了独特的“龙灯舞”。火龙已经成为黄龙溪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

黄龙溪镇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2.8万人,面积5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以旅游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丘陵城镇。有65,438+00多家高档宾馆饭店,65,438+000多家大小餐馆,70多个购物点和许多旅游船。黄龙溪已成为成都郊区新的旅游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