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人有什么影响?节气前后为什么不舒服?

古人说:春种,夏长,秋收,冬储。人体也遵循这个规律。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应该遵守这一法律。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四季的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有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了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苏文《四时调神》第二章。对于这一条,《黄帝内经》的直接解释指出:“四气可调神,用春夏秋冬四季之气,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也可调神”。著名医学家吴也说:“以四时之气说话,调摄心神,亦治病于院前”,故文章称“四气调摄心神”。这里的“四气”是春夏秋冬四季;“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志。四季的气候变化是外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精神活动是人体脏气活动的主人。只有内在脏气和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2)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中医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八义论》一书说:“天气温暖,阳光灿烂,血满津液,气浮,则血易泻,气易运;天气又冷又阴,人就会凝血流泪,就会抑郁。”也就是说,在炎热的天气里,气血通畅,易于运行,而在寒冷的天气里,气血停滞,涩涩不畅。《内经·苏文论精微脉》中也有说:四时之脉,春日浮滑,如鱼游水波;夏脉在肤之上,脉满如万物繁盛;秋脉在皮下,仿佛蛰虫即将躲藏;冬天的脉搏埋在骨头里,就像蛰虫躲得很紧,又像冬天在房间里避寒的人。以上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经络的影响是显著的。如果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类适应的范围,就会阻碍气血的运行。比如《黄帝内经》说:“经脉通而不绝。寒气入经络,哭都来不及。客在脉外,血少,客在脉中,气受阻,故死而痛。”这里哭而不做,是指寒邪侵入脉外,使血液循环不畅;如果寒邪侵脉,血液病就会影响气机,脉气不畅,就会突然疼痛。(3)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互脏活动密切相关。《内经苏文金匮严阵》中明确提出“五脏应相收于四时?”问题是五脏对应的是自然界的阴阳四季,各有各的影响。在《内经·苏文六阶段脏象》中,就明确地说:“心是生命之本...阳中之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来源...是阳中之阳,与秋气相通;肾脏.....是阴中不足阴,导致冬气;肝,极致之本...;阳气不足,则与春气有关...; "此外,《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记载,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其实四季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夏季为例,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尤其是户外活动,活动量相对增加。另外,夏季白天长,夜晚短,天气特别热,睡眠时间比其他季节少。这样身体消耗大量能量,加速血液循环,大量出汗。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一直有两种划分一年四季的方法:四季和五季。因为人体有五脏,所以常常把五脏结合起来解释五脏的季节变化。(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水液代谢。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比如《内经·灵枢·五津液》另一章中说:“夏天,衣服厚,所以出汗...天冷的时候,水是封闭的,水不湿,把膀胱留在水下。也就是说,在春夏季节,气血趋于表里,表现为皮肤松弛、出汗等;秋冬季节,阳气收摄,气血趋向于内,表现为皮肤致密,出汗少,水多,以维持和调节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