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是怎么诞生的?

华表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挺拔、古朴、精致,尤其是天安门广场前那一对高大的汉白玉华表,更是壮观。此外,在十三陵和卢沟桥也可以看到它们。但是华表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般认为,华表是古建筑中用于纪念和标识的一种柱。据说在中国的尧舜时代,人们在主干道上立起木柱作为行走时辨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中国表的雏形。也有人认为华表源于古代部落的图腾象征。现在有一个怪物蹲在天安门广场的华表上,它不是狮子也不是狗。据说这种怪兽喜欢观望,让它可以看看皇宫的外面,让远行的皇帝早日归来,理清轮廓。在古代,人们把自己人崇拜的图腾符号刻在中国的手表上,进行崇拜。后来随着图腾崇拜时代的结束,华表柱顶上的图腾逐渐演变为“仰望天空”的吉祥动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华表在古代被称为“谤木”。相传尧舜在交通要道和庭院中竖立木桩,以备纳谏,方便人们建言献策,后来演变为皇家建筑的特殊象征。

也有观点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老的乐器演变而来,就是木铎。先秦时期,代表皇帝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走遍全国,敲木铎以引起重视。后来皇帝不再派人出去劝谏,而是把木铎放大,立在宫前,提醒人们劝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华表。它也是古代公认的观测天空和测量大地的仪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观测天文的仪器,比如华表。人们用日影的长度来测量方位和节气,并以此来测量恒星,以观察恒星年的周期。在古代,在建筑之前,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定位和校正的。有些大型建筑施工周期长,竖桌要保存很久,就把竖木柱改成了石柱。建成后,石表被保存下来,逐渐演变成一座标志性建筑,从一件实用的乐器变成了一件装饰性的中国名表。

总之,关于华表的诞生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华表凝聚了华夏先民的智慧,等待科学慢慢去探索。未破译的手稿

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查询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贝内克善本和手稿图书馆的“沃尼克手稿”的卷数。

手稿长8.5英寸,宽5又3/4英寸,约200页。它是用上等的皮纸做成的,上面写满了奇怪的字符,由别人看不到的字母组成。手稿中的插图同样千奇百怪,似乎描绘了植物、女人和天文地图。由于文字和图片不易理解,这份手稿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手稿。1912,纽约书商沃尼克声称在意大利蒙德拉贡学院的图书馆里发现了这份手稿,该学院是耶稣会士出资由弗拉斯卡蒂创立的。沃尼克买下了手稿,带回纽约,并开始追踪其来源。手稿中有一封信,是布拉格大学校长、杰出的科学家马西在1666年写给著名学者科赫的。有了这封信,追查工作就容易多了。

马西在信中说,他从“一位密友”那里拿到了手稿,然后把它传给了科彻,因为他确信除了科彻,没有人能看懂。信中还说,根据可靠消息,这份手稿曾属于死于16l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鲁道夫在手稿上花了6000金币,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

马西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鲁道夫认为手稿的作者是英国人培根。培根出生于13世纪,在中世纪的学术界享有盛誉。他被称为“非凡的医生”。他很有远见,预言了很多20世纪才出现的东西,比如汽车,飞机。他是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专家,也是声望很高的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沃尼克手稿》会不会是培根最伟大的作品,科学理论如此先进,以至于不能用普通的文字来写?Voinic想要找到答案,于是他将副本分发给感兴趣的学者进行研究,但他们大多对此一无所知。起初,他们认为手稿的密码相当简单,不难破译。研究之后,他们意识到这不是一回事。

时隔近60年,手稿研究毫无进展。直到1970耶鲁大学的布兰博教授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才有了头绪。当他看到手稿中的一些符号时,他想起曾在另一份文件中偶然看到一个图表,其中符号代表数字。

布兰博教授仔细检查了手稿中的几处空白处,发现了一些随意书写的公式。似乎作者也可能使用数字代码。他在一页边上发现了一张图表。桌子上有26个符号,数量刚好等于英文字母的数量。表格中的符号及其排列顺序与边距公式中的几乎完全相同。

这是破译密码的线索吗?从1到9的每个数字都代表26个字母中的3个吗?布兰博列出了下表:

123456789 ABCDEFGHIJKLMNOPQUSRTUVWXYZ《沃尼克手稿》中的大部分文字被证明是简化的拉丁文。后缀往往是我们。在这组密码中,布兰博用9来代表我们。

这张图表是手稿中使用的密码吗?手稿的一页上的插图描绘了一种看起来像胡椒的植物。布兰博把下面写的符号换成数字,得到757752。根据这些数字,检查图表并拼写胡椒的英文名称。其他植物和星星的名字也以同样的方式翻译。

“沃尼克手稿”的秘密没有被揭露。例如,原文的主要部分是重复的,往往看起来毫无意义。布兰博教授推测可能是炼金术士的偶然记录,试图用神秘物质或炼金术士按照古老的方法将石头变成金子。如果是,那么这份神秘的手稿中会不会藏着炼丹术的配方?要揭示“Voinic手稿”的真相,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神仙人物”之谜

九龙江的支流太溪,日夜奔流在福建南部的一个美丽的地方——华安县。溪口入河口附近30多米高的悬崖上,约有20处奇形怪状的石刻,分散在5处,依稀可辨。这是中国南方罕见的古代象形石刻。千百年来,许多学者读不懂,视之为“仙字”。因此,“弦子”所在地也被称为“史明北”和“弦子潭”。根据现有资料,最迟在唐代,华安“仙池”中的“仙字”已为世人所见。唐宋以后,许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但面对“神仙人物”,他们还是互不相识,只留下一些感叹和咏叹,如“有字纵横如篆书”“虫豸写篆书而不自知”。

1915年,岭南大学教授黄先生独自来到华安“仙字池”考察,开启了科学考察“仙字”奥秘的大门。1957期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工作人员对“仙人池”中的“仙人”逐一进行拓片和拍照,并公布了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材料。经过调查,他们了解到,这些所谓的“神仙字”,其实是刻在“仙字池”崖壁上的象形文字。大字体70多厘米长,20厘米宽,小字体10多厘米长,只有几厘米宽。它们都保留了原始的象形表意形式,虽然有些与甲骨文或蝌蚪相似,但并不相同。它的形状有的像挥舞着双手的战士,有的像鼓着肚子的女人,有的像等待被惩罚的囚犯...

虽然流行的“文字不朽论”已经被打破,但确定这些符号性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学者认为它属于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认为它属于图形文字,有的认为它是春秋时期的“兀术”。关于“弦子”的刻字年代,一种观点认为是春秋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早在商代,因为只要有金属器皿,“弦子”的刻字就不是问题。至于《弦子》的作者,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吴人,也有人认为是古代闽南土著,即越人。

这些‘不朽之言’到底描述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黄教授经过考察,认为“它不是印章的象征”或“它像古代的青铜器铭文,但不能强行附在上面”,但他并没有解释“不朽”二字究竟说的是什么。1959期间,福建师范大学刘副教授首次对“仙人潭”石刻进行了全面考证,认为它是记载春秋时期吴部落战胜夷、越、樊三个敌对部落的姬宫石刻。

“贤子”的历史真相尚未揭示,对这一历史真相的认识有赖于对同一历史时期当地社会和民族文化历史的进一步整体把握,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无字碑”是什么意思

在陕西省乾县西北80公里的凉山上,坐落着武则天的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一排排高大的石人和战马站立在陵墓两侧,十分壮观。但其6.3米高的巨型墓碑上却没有一个字,是武则天生前在遗嘱中亲自交代的。后来,他称之为“无字碑”。

武则天皇后,为什么死后只立碑不立传?10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迷惑不解。

有人说,武则天在位21年间,做了很多好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重用人才,重视教育,奖励生产。所以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时之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她人生的伟大成就。

也有人说,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巩固政权,打击富豪贵族,还在身边拉拢了一批新官僚,形成了新的特权集团。他们拒绝异己,滥用权力,培养党的追随者。于是,她临死前觉得自己不得人心,害怕被后人唾骂,只好立了一座无字碑。

有人认为武则天当了皇帝后,特别是晚年生活奢侈,挥霍国家财产,修建寺庙游乐场所,严重影响了经济,使政治日益腐败,引起全国的不满,所以死后羞于为自己写作。

有人认为武则天一生有功过,贡献大,罪恶多。一时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价,他只好将碑文留白,让后人下结论。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作为女皇帝,死后没有为自己留下碑文,是谦虚和“自知”的表现。

这些都是后人的推测。无字平板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或者也许还有别的意思?不知道这个谜团什么时候才能解开。

“天书”猜想

史蒂文斯,1805 165438+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少年时,我对文物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去过中东,去过埃及、阿拉伯、巴勒斯坦、希腊和土耳其,出版了两本游记。1839年,他偶然读到一篇关于中美洲古建筑遗址的军事报道,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他决心寻找这些消失在丛林中的纪念碑。他和他的朋友弗里德里希·凯瑟伍德(Friedrich Catherwood)约好了,他们一起计划准备行李。就在临行前,就在美国驻中美洲的特工突然去世之际,史蒂文斯与时任美国总统的马丁·范·布伦结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这个闲职,并以“美国特使”的头衔出发了。当他们到达中美洲时,发现那里正处于血腥的内战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玛雅文明的遗迹。

史蒂文斯和凯瑟伍德早就听说科潘村有很多历史遗迹,科潘村位于洪都拉斯境内,靠近危地马拉边境。他们把科潘作为考察的第一站,雇佣了印第安向导和平民工人,向丛林出发。一路上,我穿过荆棘,渴望食物和饮料,穿过林莽,涉过沼泽,最终到达目的地。在那里,他们发现了著名的科潘古城,刻有象形文字和装饰图案的15石柱,以及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状的建筑遗址,令他们惊叹不已。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中美洲曾经生活着可与任何古代民族相媲美的印第安人!这个伟大的发现让他们忘记了旅途的艰辛和险恶的环境。在对科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记录和绘制后,他们立即进入了危地马拉,后来又去了墨西哥的恰帕斯州和尤卡坦州。他们对沿途看到的许多玛雅文明遗迹做了详细的记录和绘图。1842年,史蒂文斯在纽约出版了《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半岛之旅》一书。不久,凯瑟伍德的画作也问世了,引起了世界的强烈反响。史蒂文斯的书再版了一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卖得很好。每个人都在谈论中美洲,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废墟的主人是谁?他们从哪里来的?他们和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有关系吗?为什么会有特别发达的文明?石碑上雕刻的神秘符号有什么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个伟大的文明命名为玛雅文化,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学者们争论了20年。1863年,一位名叫Blacet de Bumble(1814 ~ 1874)的法国学者发现了一份名为《尤卡坦半岛考证》的黄色纸质古代手稿,这份手稿由西班牙寄往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在他任职期间,一方面,在1562年7月,主教烧毁了所有可以收集到的玛雅文字记录,作为魔鬼的作品;另一方面,出于对古代知识的热爱,他与一位被废黜的玛雅王公柯·日本京都电子工业株式会社交了朋友,并将他所听到的关于玛雅神和战争的奇闻异事一一记录下来。尤为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他还画了一幅玛雅人用来代表各种日期和月份的象形文字草图。

几张简单的草图成为了人们解开玛雅文明之谜的钥匙。纪念碑上的象形文字活了过来,玛雅文明开始焕发光彩。美国学者安娜·特里·怀特(Anna Terry White)在《失落的世界》一书中评论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提取的所有黄金都不如那个值钱。”

幸运的是,西班牙人并没有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三份玛雅文献很可能是被好奇的西班牙士兵带到欧洲,从而得以保存。它们是:现在收藏在德国德累斯顿的最古老的一本,叫做《德累斯顿手稿》;在法国巴黎的收藏被称为“巴黎手稿”;另外,原本属于一份的两份手稿被藏在西班牙的两个地方,分别是“马德里手稿”和“巴尔杰手稿”。研究人员立即将这些手稿与迭戈·迪兰达的象形文字进行对比,同时与凯瑟伍德临摹的石柱上的象形文字进行对比,终于可以一窥神秘的玛雅文化。

但在1840年到1880年的40年间,并没有关于玛雅文明的重大发现,所以能让迭戈·迪兰达“关键”工作的文字、石柱、浮雕、雕像真的很少,中美洲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在那里从事丛林考古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顽强的意志。很少有人愿意追随史蒂文斯的脚步。就在研究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莫德斯利的英国人从188L到1894年,七次进入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他不仅拍摄和绘制了当时已知的每一处废墟,还仔细拓印了许多铭文甚至整个石碑,带回了几尊原始玛雅雕像和许多精美的石膏模型。莫德斯利的工作为玛雅文明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虽然迄今为止只有三分之一的象形文字被破译,但它对理解密林中的玛雅文明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玛雅文化会像一本“天书”一样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