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垣诞辰130周年作文。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陈元故居。有幸前来拜谒,却久久不能下笔,因为站在峰顶陈垣的众多雕像前,我一时无法理解他。这位历史巨人与历史同行,在追寻他的足迹中,我只能解读出一些让我感动的精神。

1880(清光绪六年)165438+10月12、陈远出生于新会石头村之地。故居的青砖上已经长出了青苔,尤其是房梁和桁架,水井静静清澈,溪水和泉水潺潺,竹木绿地在生长。这是新会特有的优雅灵动的风景。

陈远从小的熏陶不是一般的大。在南宋最后一个小朝廷灭亡之际,文天祥、卢秀福、张士杰,全国军民,包括陈垣的祖上,也参加了反袁义举。为了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陈垣以其英勇献身正义的精神深受影响。“江门道学”、“白沙理学”(即明代著名理学家陈宪章)、清代著名学者胡金柱,都是陈垣景仰的乡贤,并以他们为楷模。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出生在新会,康有为出生在南海,他们都是近代变法的新星和史学家。陈垣比梁启超小七岁,受康梁影响很大。新会自古以来的正确的士风,让很多文人避免虚名,珍惜气节,讲求忠诚,这对童年的陈垣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养料。

故居里陈列的关于陈远的文字和图片,看起来很落寞,但我听到了陈远跳动的心脏和青春的呼吸。小时候,陈远很早就在书海中游走。13岁的时候,才知道除了八股和经典,还有一个新世界。他在张之洞的《目录学解答》中从目录学上摸到了读书治金之门。18岁那年,他在顺天参加乡试,希望走科举入仕之路,却因为没有按照八股文来写而失败。苦学八股,得了秀才。这对他来说似乎无关紧要。他的兴趣是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写文章,办报刊,在斗争中表现骄傲和勇气。他也学过医学史,后来弃医从政,又弃政从史。这时,陈远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专注于教育和历史研究。在他7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没有人能不佩服他的敬业精神。他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里看到了他的桃李满天下,还有很多优秀的弟子。可以说,陈远一半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中,另一半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一代宗师不是凭空封出来的,而是由伟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组成的。我被一组统计数据震惊了:陈元* * *发表作品373种,加上书信、诗词、碑文等等,共计千余种。仅限历史,有18作品,包括历史,宗教史等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和论文。

我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大厅里徘徊,想象着这位国学大师研究《四库全书》的场景。《四库全书》酝酿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编纂于三十八年(1773),基本完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耗时15年!它被复制成七个部分,存储在七个库中。多年以后,还没有人对他进行过全面的调查研究。直到1920,陈垣成为全面考察研究《四库全书》的第一人。陈垣是如何学习《四库全书》的?从北京西南角到史静图书馆,他来回要花三个多小时。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去,晚上才回来。他学习了10年!我对这个包括三千多种,三万多册的大系列做了详细的了解。

我曾经以为,陈垣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书,成为了世界级的学者,他应该一辈子呆在书房里。但其实这位来自农村的国宝,绝对不是脱离实际的“书呆子”。从大事年表上,我看到了一个敢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术研究的陈垣。他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可谓一生与政治、冶金、学术实践密不可分。身在北京的他是广东人,对家乡新会的文化事业尤为关注。我终于明白,陈远这个国之瑰宝,不仅有骨气、有志气、有魄力,还有人缘、地缘、自信。也因为他充满自信,在学术上代代相传,精神不减。陈垣、陈乐苏父子的学术传承得到了肯定,陈志超第三代的学术成就具有传奇色彩。

陈垣故居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变得陈旧,后院也失去了往日的整洁。门前的游泳池已经废弃为池塘,溪泉淤塞,等待梳理整改。但是花还在,鸟还在,微风还在。站在门前,陈元校长依然正气凛然,傲气十足,雄心勃勃。苍桑的云朵扫过太空,我突然觉得一种精神渗透长虹,连接干坤,永不散去。江门、蓬江、新会越来越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