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端午节的文化有哪些?

1,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纪年》记载,盛夏太阳在山上时为盛夏,五月为盛夏。它的第一个下午是在阳光下爬山的晴天,所以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又叫“午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为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的图腾节。百越地区春秋以前,习惯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图腾祭。后来因为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的诗人屈原在那天用一块巨石投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了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就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在一些地区,伍子胥和曹娥也被纪念。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端午节起源于古老的原始信仰和天象、历法等自然文化。一个与龙图腾有关。龙是中国古代普遍信奉的一种动物图腾。从发掘出来的原始文物和历史记载结合起来看,长江中下游以南水网密布,盛产稻谷。曾经有一代崇拜龙图腾的民族,历史上称为古越民族。端午节是他们用来祭拜龙的祖先的节日:粽子被扔进河里祭拜龙神,而龙舟则用于比赛。二是与龙形天象崇拜有关。“二十八宿”中,东方的“黑龙七宿”(龙形星象)在仲夏下午运行到正南、中(干)方向,对应干卦的第五卦“飞龙在天”、“得正”、“得正”,是吉祥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所谓“龙子、龙孙”),视龙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力的象征。因此,各地区同一季节的端午节活动逐渐演变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大型节日。

3.端午节在其演变过程中吸收和吸纳了历史上积淀的深厚的人文文化。节气代表客观形象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而节日(有些与节气重合)则源于传统习俗或对某人或某事的纪念。远在屈原的时代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端午节那天,屈原悲愤交加,纵身跳入河中。后人纪念他的爱国情怀,赋予这个节日更多的人文内涵(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或曹娥、陈琳等人)。虽然许多端午节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惜而悼之,议其言于世,传之”。所以纪念屈原的理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人们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4.端午节是一个民间节日。由于地域辽阔,故事传说众多,各地风俗各异。论其种类和复杂程度,或只有春节可与之相比,都包含了祈福消灾等仪式和习俗,寄托了人们迎祥避邪消灾的美好愿望。根据阴阳术数和季节,盛夏端午阳气充足,这里万物欣欣向荣。是一年中草药药性最强的一天。这一天采集的药材,祛病防疫最有效,所以就像挂艾草,中午泡龙舟水,扎五色丝线祛阴祛邪,洗草药水,熏苍术祛病防疫等等。支持这种流行观点的原理自然是基于一种宇宙学的解释。当然,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如黄武、艾草饼、艾蒿、蛋糕、煎堆、茶蛋、裁决饼、菖蒲酒、雄黄酒、午茶等。粽子(又名“饺叔”、“粽子_”、“童粽子”)是一种广为食用的食品,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它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在晋代成为端午节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