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良渚文化的那个东西

就介绍一下良渚古城,顺便提一下玉器。(本文完全依靠大脑中的知识,希望了解不足之处。)

良渚文化其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文明。和北美的卡霍基亚文明一样,以巨大的人造山地建筑、巨大的城市中心和广阔的政治版图为特征。但是,良渚人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他们发达的木结构技术、水利技术、耕田技术、漆器技术、黑陶技术和制玉技术。

在良渚发现传统陶器和漆器技术之前,只有江浙地区出土了大量良渚玉器,千百年来受到世人的呵护,让人觉得良渚人只会做玉器。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良渚玉的喜爱由来已久。考古表明,商周贵族和三星堆贵族都曾热情收藏良渚玉器。但从那以后,他们可能一直搞不清楚这些玉器是谁做的。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也一直认为那些高大精美的玉琮是“周汉古玉”。

看来良渚人的玉器不是从他们的祖先崧泽人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凌家滩人那里继承来的。公元前3600年,凌家滩人在淮河流域崛起,他们建立了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包括陶砖坊、石柱、皇家墓葬和环城运河凌家滩遗址。他们的玉器更是令人震撼,以玉铲、玉图、玉龙为特色,形成了中国南方最早的采玉葬传统。凌家滩人的财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目光。其中,良渚人的祖先是崧泽人。公元前3400年,崧泽人进攻淮河流域,占领凌家滩。后来他们气势汹汹地闯入中原,与黄河以南的仰韶人对峙。但很快,崧泽人退出中原,崧泽文化被良渚文化取代。

凌家滩古城毁灭于公元前3400年,良渚文化崛起于公元前3300年。两年之间的距离很近。良渚玉器技术也转而普遍兴盛,怀疑是太湖流域大量凌家滩玉器工匠被俘虏所致(这可以作为你论文题目的一个研究方向,即论证两者的关系)。

不久,山东大汶口人猛烈向西扩张,摧毁仰韶文化;良渚人向北扩张,打败大汶口人,在苏北据为己有。在中国的东部,大汶口和良渚站在南北。良渚人击败大汶口人后,向南延伸至钱塘江中游,将河姆渡人后裔驱逐至浙江东南。这样,良渚人解决了南北威胁,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

良渚地区由于采用稻作农业,继承了崧泽人的大规模灌溉技术,成为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辽阔的疆域,和平的发展条件,促使良渚社会复杂的进程迅速跃进。公元前3000年,在天目山南部,尧山附近兴起了一个小聚落,建立了一个祭坛和尧山贵族墓。100年后,他们填平了天目山南部的沼泽地带,然后夯筑了一个长方形的巨型建筑平台——焦墨山遗址。场地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高度8-10米,使用土方200万立方米。这个建筑桥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在它上面,建造了三个两层的平台,分别是大磨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不清楚这三个两层平台上是什么建筑。

但在三座桥台的中央,发掘出一座大型建筑地基,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周围有柱式设施。它可能是一座规模堪比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巨大宫殿。在焦墨山遗址的边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红烧土坯房,占地300多平方米,可能不是普通的设施。焦墨山遗址的建立标志着良渚古城的形成。

然而,磨角山遗址最初只是一个平台城市。后来由于人口膨胀,在磨角山遗址的北、东、西修建了三个较低的大平台,使磨角山及其周边形成了一个面积达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建筑基地。不过不清楚上面建了什么样的建筑。

此后,在莫角山遗址北部修建了反山墓,在莫角山遗址南部修建了黄芬山建筑基座,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建筑群。公元前2800年,良渚人在建筑群西侧修筑了一条长6.5公里的防水大堤——唐山土院。接着,向西7公里处修建了第二道防水大堤——七五山大堤和龚澎大堤,总长11.5公里。它构成了焦墨以西的防洪工程。后来,良渚人在焦墨南侧的良渚港沿河修建了一条巨大的长堤。就这样,良渚人通过自己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防洪工程。

到公元前2500年,良渚古城达到了顶峰。在唐山土院和尧山之间,各种人造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一个星系星罗棋布的带状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的中心部分向南延伸,与焦墨山相连。中环线是金地和黄泥口的土墩建筑。在他们的东面,是姚家墩遗址,这一代的副中心建筑群。这是一个由几个并排的土堆形成的聚落群,里面发现了贵族的坟墓。为了方便交通,良渚人还在姚家墩遗址两侧挖了两条平行的水渠。在这个带状遗址群的两端是尧山和关晖山遗址,它们都是集祭坛和墓葬于一体的综合性土墩建筑。每一个都有专门建造的中央广场区域,对角线指向不同节气的太阳入射角——两个祭坛的广场区域对角线指向同一方向。它们体现了良渚时期的天文历法知识。

与此同时,著名的良渚古城墙也已建成,它围绕在焦墨山和黄芬山的中心,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角矩形中心区,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在中心区外围,也有密集分布的外围社区,如美人地、卞家山等。这些外部社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玉器和黑色皮革陶器工艺品,并出口工业产品。他们很可能也从事漆器和丝绸的生产。

这些外围社区都配有巨大的运河和规则的人工水街。以仁美置地为例。在土台遗址的表面,建造了巨大的木质护岸,上面嵌有厚厚的经过精细加工的木板。木板下面是一排排巨大的横杆,横杆下面有枕木。这些木质构件的重量大约有一吨,整个建筑绵延数百米。在护岸上,也有停泊船只的设施。另一处发掘完整的卞家山遗址,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漆器、黑皮陶和小型玉器。还发现了一个十几米长的木墩。在陶片上,也发现了大量具有笔记功能的文字。解释这些网站的商业性质。

到公元前2400年,良渚古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绵延30多平方公里的巨大城市,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大——比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只有4-6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的莫恒佐达罗只有2.5-5平方公里。

良渚古城所管辖或影响的区域也非常辽阔,从苏北一直延伸到南方的浙江中部,没有一座良渚城能与之相比(比如四墩和福泉山,前者面积只有0.9平方公里,后者面积1平方公里,都只是中小城市)。据考证,良渚地区的高档玉器几乎都来自良渚古城的分布,这其中必然体现出一种政治隶属关系。事实上,良渚发现的传统陶器工艺品,很可能就是良渚古城提供的。良渚古城就算不是绝对的政治中心,也一定是整个良渚地区的商业中心。事实上,良渚人的影响已经从北方逐渐扩散到山东,这可能是商业交流造成的。

然而良渚古城的繁华也一直为中原人所垂涎。公元前2400年,豫东南的立法者向江浙扩张,先从东夷夺取花藤古城,后南侵良渚古国。公元前2300年,良渚文化受造法台文化影响,转化为前山阳文化。但此时良渚古城仍在使用,古城西南出土的鳍鼎证实了这一事实。

然而,随着法家入侵的加剧,良渚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山阳文化转变为广富林文化。此时良渚古城已被废弃。良渚古国也宣告灭亡。也许“朱钰防风”的传说与此事有关。但良渚古国比尧舜时代的中原腹地要先进得多(除了中原北部的陶寺古城)。在反山墓葬中,发现有大量玉器和漆器的“皇陵”,说明良渚古国已经是等级森严的发达阶级社会。但直到商代初期,中原腹地才出现如此尖锐的阶级划分。

良渚古城失陷后,太湖流域屡遭水患和海侵。中原地区的征服者无法像良渚人一样成功抵御洪水的威胁,使得这一地区的城市文化崩溃。紧接着100年后,浙南河姆渡人后裔潭石山人大规模进攻太湖流域,攻占良渚人管辖的地区,形成马桥文化。从此,太湖流域人口骤减,城市不复存在,名贵玉器、漆器不再制作,良渚文明衰落。

但良渚人的耕田技术流传了下来,良渚人的制陶技术也被后来的马桥文化发扬光大。商末周初,太湖先民将青铜技术与耕田技术相结合,发明了青铜犁,并流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国本。良渚时期的黑陶技术也被马桥人转化为原始的制瓷技术,汉代“越窑”的出现也标志着后来陶瓷技术的成熟。随着原始瓷器的出口贸易和农业的逐渐恢复,太湖地区再次繁荣起来。春秋时期,木渎古城崛起于太湖流域北部,成为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古城的崛起也标志着吴的崛起;此后,越王勾践仿照武都,修建会稽城,拉开了吴越争霸的序幕。至此,古老的太湖文明迎来了它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