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冬——二十四节气

立冬的由来

“立冬”节气是每年的10月7日或8日,165438+。在古代中国,人们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二十四节气说:“亦立之始”,又说:“冬为终,万物收。”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除了常年没有冬天的华南沿海地区和长冬没有夏天的青藏高原,所有的冬天都不是同时开始的。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如果下半年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为冬季,那么“立冬始于冬季”的说法基本符合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在中国的最北部,漠河和大兴安岭以北的地区在9月初就已经入冬,首都北京在6月下旬10就已经出现了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天直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在中国古代,立冬被分为三个阶段:水静冰始;:第二个等待的地方开始冻结;坐等洪水是蟑螂。“这种太阳能水已经可以形成冰了;土地也开始冻结;第三阶段,雉鸡指的是类似雉鸡的大鸟,雉鸡是大蛤。立冬后,像野鸡这样的大鸟就很少见了,但在海边可以看到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蜊。所以古人认为野鸡在初冬到来时会变成大蛤蜊。

理解“立冬”,不能只停留在立冬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古代人对“建立”的理解和现代人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和开始的意思。但是“冬天”这个词就没那么简单了。在古书《二十四节气》中,对“冬”的解释是:“冬为终,万物收”,意思是秋天的庄稼全部收割、收集、入库,动物已经藏起来冬眠。似乎冬天的开始不仅仅代表冬天的来临。总之,立冬就是收好一切,避开初冬的寒冷。

初冬时节,太阳已经到达经度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此时,夏季地表仍有一定的热量储存,所以一般不会太冷。晴天无风时,总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而且对冬季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也有强大的势力,经常频繁入侵南方,有时会形成大风降温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11是寒潮最多的月份。严重降温,特别是异常冷暖天气,对人民生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做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立冬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两位数,D=0.2422,L=闰年,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比如2088年的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 28-22 = 6,165438+10月6日就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上1天。

气候影响

入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东北大地冰封,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接近尾声;江南忙着种晚季冬小麦,移栽油菜;另一方面,华南是在初冬种植小麦的最佳时间。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作物的幼苗生长和越冬密切相关。在华北、黄淮地区,当日平均气温降至4℃左右,田间土壤夜间结冰,白天消失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浇灌小麦、蔬菜、果园冬季水,补充土壤水分,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减少和避免冻害的发生。在江南、华南地区,及时打开田间“高产沟”,做好清理排水工作,是防止冬季涝灾、冻害的重要措施。此外,入冬后,空气普遍干燥,土壤含水量减少,林区的防火工作应提上重要日程。

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据统计,每年有2 ~ 3个热带气旋。zhlzw。每年165438+十月。特别是,西北太平洋生成的气旋可能发展为台风强度。55年来,10月份登陆我国沿海的热带气旋有11个,主要集中在台湾省、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就容易有台风;如果中纬度地区盛行经向环流,即冷空气较强,就不容易有台风。

华南,南北,秋夏

在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使冷风一扫,气温也会迅速回升。晴天无风时,常说“十月晴,无风暖”。这里65438+2月经常入冬。

然而,在华南南部,台湾省和南面的海南岛没有冬天。气温在11,最高气温在30℃以下。但不排除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一次强降温,但近年来并不多见。

冬天和深秋容易出现霜雾。

正常年份165438+10月初霜会从北方的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方的江南北部陆续出现。冷年165438+10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65438+10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锋移出局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偏暖的一侧转变。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过了几天,虽然气温回升,但空气质量逐渐变差。特别是在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与污染颗粒结合形成雾霾或浓雾,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交通运行。西南和南方的水汽条件比北方好。如果早晨气温低,经常会有成片的雾。

华北初雪和降水多样。

11个月后,全国各地降水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不再融化。初雪往往出现在华北等地,而北京的初雪很难预测,影响也很大,所以往往需要特别关注。这时降水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有强冷空气的时候,江南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已经结束,但和全国基本少雨的情况相比,还是一个多雨的地方。根据西南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165438+10月进入一年中的枯水期。西南和西北的旱季特征更为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6月5438+065438+10月降雨量超过50毫米。在云南,晴天暖和,雨天寒冷,有“四季如春,冬天下雨”的说法。如果有强冷空气入侵,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会更大。

长江以北和华南的阴雨天和降雨量都比江南少,越来越少。对于农作物一年收获三季的华南地区来说,6月165438+10月的干旱仍然对农作物生长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降温趋势加快。人们习惯了北方的凉爽。10结束以来,陆续供暖,人们有了避寒的地方。对于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来说,如果遇到快速南移的强冷空气,有时不到一天,气温就可以接近8 ~ 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普照,冷气团迅速退化,气温迅速回升。气温的上升和热量的积累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了一次强降温。此时宜人的深秋天气即将结束,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进入初霜期和红叶最佳观赏期,11年底进入冬季。

偏北风较多,风力较强。

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立冬期间,冷空气往往要么把这一带山区的红叶吹走,要么把城里的树吹成光杆,给人一种马上入冬的感觉。如果遇到强而快的冷空气,它会一路狂奔,使北部山口地区和南部江湖风力增大,风会一路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省海峡。

特别是在北部和东部海域,海上强风很容易给海上作业造成严重损失。

南北温差越来越大。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横跨几十个纬度,所以存在南北温差。然而,入冬后,南北温差扩大。11这几个月,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黑龙江北部的平均气温都达到了-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与海南省海口的温差可达30℃ ~ 50℃之多。北方很多地方已经干旱,万物凋零,寒气逼人;华南依然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冬季习俗的开始

立冬与立春、长夏、立秋一起被称为“四季”,是古代社会的重要节日。这一天,皇帝会带领文武官员到北京北郊设坛祭祀。现在,人们也应该庆祝冬天的开始。

立冬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储的意思。中国曾经是一个农耕社会。工作了一年的人应该利用立冬休息一下,奖励一下家人一年来的辛勤工作。有句谚语说“立冬填冬填口”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国南方,人们在初冬喜欢吃一些鸡肉、鸭肉和鱼。在台湾省初冬的这一天,街头餐馆如“羊肉炉”和“姜母鸭”补充了冬天的婚礼。很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补充能量。

中国北方的人,尤其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喜欢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交子来源于“性交时间”的说法。除夕是辞旧迎新,立冬是秋冬之交,饺子“恋爱”了就忍不住吃。现在人们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的习俗。在立冬的那天,各种各样的饺子非常受欢迎。

弥补冬天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花草树木枯萎,昆虫潜伏,万物活动趋于停止,为即将到来的春天冬眠养精蓄锐。虽然没有冬眠这回事,但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人们通过服用食补来补充元气,以抵御冬天的寒冷。冬天要少吃凉,尤其不能化妆太多。普通人可以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北方,可以吃一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

冬泳

有趣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所创新。在哈尔滨和立冬的日子里,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运动员穿越松花江,用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季进补的开始

当人们还在享受秋天温暖的阳光时,时间已经很快来到了11,冬天开始了。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11.8左右都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这一天,北方和南方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制作美食和野味,说只有这样才能在寒冷的冬天抵御寒冷的入侵。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冬日里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调理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痛苦。”

根据我们传统的民俗,“立冬”代表冬天的开始。“冬天天地合,水冰结。”自然界阴盛阳衰,万物藏阳,静待春天。“冷”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冬天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季寒冷的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从而造成热量的过度流失。所以冬季营养要以增加热能为主。可以多吃瘦肉、蛋、鱼、奶、豆类以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因此,经过一个冬天,人们往往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的情况,如维生素C缺乏,导致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便秘等症状。然后人们可以适当吃一些土豆,比如红薯、土豆。它们都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和维生素A,红红薯还含有更多的胡萝卜素。多吃土豆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可以清火。除了大白菜,白菜,萝卜心,白萝卜,胡萝卜,豆芽,绿豆芽,油菜等。也应该选在冬季上市的主菜中。这些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需要经常更换品种,合理搭配。

补充人体维生素需求。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不痛”,冬天也是进补的好时候,但是要提醒大家,在制作补品的时候,最好先介绍补品。一般来说,可以先选择炖牛肉和红枣、花生、红糖,或者煮一些生姜红枣牛肉汤,调节脾胃的功能。冬天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比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能养精养阴,萝卜粥能助消化化痰,核桃粥能养阴固精,茯苓粥能健脾胃,大枣粥能益气养阴,等等。

立冬不应盲目“补”冬。

饮食护理应遵循“秋冬养阴”、“不扰阳”、“补虚温寒”的古训,随四季变化调整饮食。少吃凉的,但不适合燥热的。适当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比如滋阴潜阳。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缺乏,如牛羊肉、乌骨鸡、鲫鱼等,多喝豆浆、牛奶,多吃萝卜、蔬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属于冬季,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东南沿海有较大差异。

冬季西北地区天气寒冷,需要补充高温高热的产品,如牛、羊、狗肉等。江南虽已入冬,但气温比西北温和得多,进补宜清甜,如鸡鸭鱼肉;地处高原山区,雨量少,气候干燥,宜用水果、蔬菜、冰糖,甘甜滋补。另外也要因人而异,因为男女老少都有差异,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中医养生、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老年重延的原则。因此,“冬季进补”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如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切不可盲目“进补”

相关谚语

立冬雷声震春(北)

雷劈冬,十牛棚九空(北)

立冬那天有雾,冬天(北方)稻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多冰雪,立冬南风(北)无雨雪。

立冬北风多冰雪,立冬南风(长江以南)无雨雪。

那天立冬很冷,一年中空调比较多(北方)。

冬天开始前犁黄金,冬天开始后犁白银,春天开始后犁铁。(客家话)

初冬晴,冬日晴;初冬的雨,一场冬雨(客家话)

立冬一到冬天下雨就烂掉,柴米都没了。(闽南语)

立冬填冬填口。

立秋摘辣椒,白露打核桃,初霜种柿子,立冬吃软枣。

初冬东北风,冬日晴空。(闽南语)

立冬南方多雨,冬天没有枯(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见立冬无雨,立冬干燥冬无雨(江西)

重阳见冬至日无雨,冬至日晴无雨(福建)

立冬与小雪密切相关,整地是入冬前的第一步。(江南)

先冻酸菜。立冬不养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没了(江南)

立冬不吃蛋糕,这是个美丽的死亡之地。“(南方)

初冬多风,初春多雨;冬天的至日多风,夏天的至日多雨

豌豆在初冬种下,一桶回来(南方)

今年冬天,麦子要盖三床被子,明年,我要和馒头一起睡。(国家)

腊月初八,下巴结冰。(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