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寒食节

7月15日是中秋节,农历7月15日被称为“兰节”,又称中秋节。在一些地方,它通常被称为“鬼节”和“石鼓”。/f?kz=72879216

寒食节

寒食节是山西春季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是冬季至日节后105天。目前,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山西大部分地区庆祝寒食节的日子。一些地方,如榆社县,在清明节前两天庆祝寒食节。垣曲县也讲究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前一天清淡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该是古人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古人认为火有神灵,应该受到崇拜。各家供奉的火,每年必须熄灭一次。然后重燃新火,这叫改火。改火时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焚烧谷神小米的象征,称为人祭。习俗沿袭下来,就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变成了寒食节,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大臣桀桀退。传说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肉充饥。晋文公回国称帝后,分封大臣时忘了推。介子推不想夸耀自己的功绩,争宠,就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去绵山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想做官,躲在山里。文公的人放火烧山。本意是逼介子推露脸。结果介子推了母亲一把,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的义举,他在介子推去世的那一天没有生火做饭,而是要吃冷食,这就是所谓的寒食节。

汉朝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这一习俗。《殷罚令》中有这样一句话,“听说太原、上党、雁门三地,都在入冬后一百五十天内禁止吃寒食,云推为子”,“不许人吃寒食。违者,父母判半年徒刑,主官判百日,可得一月俸禄。”三国归晋后,因春秋时与晋谐音,对他们在晋的故事格外重视,为纪念介子推而禁火寒食的习俗又恢复了。但是时间缩短到了三天。与此同时,在寒食节纪念介子的想法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寒食节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禁火禁冷食也成为汉族一样的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禁火寒食的民俗,大多是一天,只有少数地方还习惯禁火三天。山西南部人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在山西北部,人们习惯用炒菜(即蒸糕面或白面切成骰子大小的方块,然后晒干,用土炒)作为寒食节的食物。在一些山区,全家人在这一天吃炒面(即把五谷杂粮炒熟,混合各种干果,磨成面)。

寒食节是靠蒸冷燕子来庆祝的。面粉揉成飞燕、鸣禽、动物、瓜果、花卉等。蒸好的燕子被上色,插在枣树的针叶上,装饰在室内,作为礼物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