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候与人类健康有关系吗?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的高级生物,适应自然和自然选择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毫无疑问,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命悬于天。”气象因素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持续气体交换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超出一定范围的气象因素变化(如极寒、潮湿、炎热、强太阳辐射等。)会造成体内热平衡失衡,引发多种疾病,如感冒、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肉疼痛、冻伤等。统计数据显示,约40%的死亡发生在异常天气条件下。

天气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主要是指昼夜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每天的天气变化属于非周期性刺激,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调节失控,体内失衡造成的。研究表明,婴儿和老人对温度变化最敏感。从婴儿到成人,体内温度调节系统的效能提高了20倍左右;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衰老过程中巨大的温度变化。老年人还容易因寒热变化引起呼吸系统和血管系统的疾病。日本一项关于温度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表明,温度低于8℃时死亡率最高;在8 ~ 33℃时,死亡人数最少;当温度超过33℃时,死亡率又上升。

与气象相关的疾病按发病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疾病”,每年在固定季节发生;另一类是受天气变化影响的“气象病”,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发生或正在发生。从病因分析,这些“季节性疾病”和“气象性疾病”中,有的与气象因素有直接关系,如中暑、冻伤等,气象因素是疾病发生的物理原因;还有一些是由气象要素的非特异性刺激引起的,如哮喘、冠心病、关节炎等。气象要素只是诱因。再比如,气压过低时,心脏病、精神病等慢性病容易发作。一些传染病也与天气有关。比如日本脑炎是通过蚊子传播的,蚊子的生长发育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天人相应,防病要知天。中国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家。为了避免或减少天气气候剧烈变化对人体的危害,应注意天气气候的变化,了解各种气象指标的含义,避开气象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