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前世
寒露节气起源简介
每年10月8日或9日,10,太阳达到195度时,为寒露。本月七十二候集解释九月节。露水是冷的,会凝结。寒露是指温度比白露时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即将凝结成霜。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广大地区已入秋,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在首都北京,可以看到多年来的第一次霜冻。除了青藏高原常年下雪外,东北和北疆普遍已经开始降雪。
中国古代寒露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为鸿雁客;第二,麻雀入水,就成了蚌;三朵菊花开黄花。在这个节气里,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列向南迁徙;在寒冷的深秋,所有的鸟都消失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大量蛤蜊,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鸟类非常相似,以为是鸟类。菊花盛开的第三个阶段意味着菊花在这个时候已经变得普遍。
寒露节气的传统习俗
1,吃重阳饼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代表食品。因为糕与高谐音,古人认为万事高,所以重阳节登高吃糕,表示步步高升。宋代重阳糕的制作非常讲究。孟良记载,这种饼是用糖粉蒸熟,以猪肉、羊肉、鸭肉为丝簇钉,插入小彩旗,故名日式重阳饼。
还有一种,是由宫中蜜炒局用五色米粉,经小彩旗群集,以熟栗肉杵为细粉,混以人麝糖蜜,揉成小块饼,或似五色贝壳,全是果糖奶油,当日名狮栗饼。甘淳老的时候说,当时有一种不寻常的重阳食品,叫春兰秋菊,紫苏微沾梅卤,拌以蔗膏、梨、橘、玉柳。不仅蛋糕制作精美,名字也很奇怪,这在前世是很少见的。
2.吴茱萸和菊花
重阳节插山茱萸的习俗从唐朝就开始流行了。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戴在手臂上,或把山茱萸放在香囊里,戴在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也有男士穿的。金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有关于考努斯参加重阳节的记载。
除了佩戴山茱萸,人们还佩戴菊花。唐朝就已经这样了,后来流传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除邪除秽,招徕吉祥。这是头上菊花的变形。在宋代,还有人把彩带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