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的内容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1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冬季的至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庆祝)。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天气气候特点有关。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斗指乙,清明风将至。”“清明风”是一种清爽、清澈的风。《我在100个问题的时候》说,“万物此时生长,干净明亮。所以叫清明。”虽然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只是在唐代才形成,但清明节气作为一种时间顺序的象征,早已为古人所知,在汉代也有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物候、降雨等变化,对人们按时安排农事、养蚕等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转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因此,清明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无非清明”,正是这个道理。东汉崔莽《四人月令》记载:“清明节令一蚕妾待蚕室……”据说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养蚕的。“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另外,清明在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处处生机勃勃。这是一个春游和郊区娱乐的好时机,所以在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在户外和农村享受玩耍的好时机。
清明节主要是指节日而非节气,但清明节的氛围在时间和天气上为清明节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个节气应该算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清明节手稿目录二
四月的黎明,漫长的冬夜虽已远去,阴霾却不肯放弃对人的遮蔽。角落里的一抹新绿,是人们全新的希望。走在巷子里,没有喧嚣,有的是匆匆的身影和一抹未干的泪。
这是山野清明节的墓地,前来扫墓烧香的人络绎不绝。香,承载着哀思,缭绕在沉重的墓碑前。年轻人或者久久地看着碑文,或者双手合十,仿佛在对着坟墓低语着什么。他说的是记忆吗?他是在安慰逝者安息吗?我看到一个老人像雕像一样在墓碑前跪了很久,他的眼泪随着他真诚的祈祷再次消失在时间的激流中,留下淡淡的忧伤。他哀悼的是他的母亲吗?他是不是因为一次没给妈妈剪指甲就惨了?冰冷的大理石揭示了只有灵魂才能在祈祷中给予的神圣和庄严。人们不肯离去,亲人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思想埋在这片土地上,记忆埋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升华了逝者的灵魂和尊严。然而,生活迫使他们最后一次严肃地看一眼这块墓碑。他们几乎没有迈出一步就离开了这里。因为在这里,承载了太多的悲伤。
“妈妈!我后悔没有回家再见到你!”老人哭了。他的沧桑已布满皱纹,他的真诚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即使几百米外都能听到的乡音,决定了清明的主旋律——这是一个忏悔的日子。但是,忏悔只能安慰生者,却永远无法弥补逝者的遗憾。活着的时候不珍惜,死了就只能忏悔吗?我不明白。我很困扰。但最后我明白了,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失去了又拼命后悔,并不是人性的弱点。
我后悔没有遵守对父亲的承诺。我为自己不能理解母亲的苦心而感到愧疚。我后悔一次都没给爸爸洗脚。我很难过,我没有为我的祖父送行。也许,历史会重演,我可能会变成那个老人,在亲人的坟前哭上几天几夜。
不,我不想这样。我会努力珍惜当下的美好,我会理解用心爱我的人。“千帆在下沉的船边,万木春在病树前。”落叶不遗憾,因为新叶会茂盛。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遗憾地死去。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希望在遥远的日子里,时间能承载人们无怨无悔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