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星建筑史料
少卫星,《词源》注:“一处士星,* * *四星,在太尉西南,今属狮子座。”古人认为“西方几卫星太小,一士大夫之位也。你说‘处士’,又大又黄,然后圣贤举之。”(叶《应星》)认为郡对应小微星,祥瑞星高照,州内土地将人才济济,科甲昌盛。所以对应天文的建筑很多。除了少尉星寺,还有少尉阁(北宋郡守关敬辉所建,在周至殿西,在今万象山烟雨楼附近)和应星楼(南宋郡守王廷之所建,在厦漳门应星桥附近)。现在这三座古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少尉星寺和少尉阁都在城外,原址的确切位置很难确定。只有在城中的应星楼,旧志中有明确记载:“在付雪东南(今溧水中学之地)...城里往南流的都出来了。”时至今日,城南的水还在,出闸处有兴桥。这座应星建筑建在桥上吗?一些熟悉溧水地方历史的老师,根据《应星楼的故事》中“桥上建”和“拆旧画新,开高楼”的记载,认为该楼应建在应星桥上。但经过实地勘察,该桥不到三米长,不可能在桥上“开到高楼”。因此,很难确定应星大厦的原址在哪里。此外,在清代道光年间金兰的《沧桑石记》中有记载,当时建筑被毁,在一座小庙中发现了“应星娄机碑”。这让人感觉更加疏远和模糊。但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那就是叶宗禄写的《桥上盖房子》和《拆旧建新开高楼》之间的时间在100年以上。前者是宋嘉佑年间(1056-1063)郡守崔修筑石堤时所建。后者是宋三年(1207)知县王廷之所建。前者是桥上的建筑,可以想象为亭桥。后者“向高楼开放”,设立“应星铁塔纪念碑”。显然,应星大厦只是从那时起。而且地点绝对不会选在“桥上盖房子”的原址。会建在还空着的桥附近吗?不久前,我从三个方面得到了证据,证实了这个推断。
一个是发现了1935版的一张溧水县地图,上面明确标明当时应星楼还在,位置在今天应星大桥东头路后面。当时,从厦门河闸到大水门的那条街叫应星桥街。1940年,为了激发抗日战争中的斗志,溧水以明朝戚继光、吕堂、余三位抗日名将命名三条街时,大水门至小水门的桥街、南明门横街合并为一条街,命名为街。这张地图首先证明了应星大厦不在应星桥上。
二是调查厦门河闸当地老人。81岁的叶连庆告诉他,他对应星大楼印象深刻,它有三层,中间是空的。顶楼有一座魁星的立体雕像,里面经常有人居住。1944年侵华日军第二次占领丽水期间,这里被日本兵焚烧,连楼旁的一棵大樟树也被烧毁。老人亲自给我看了原址,就是应星大桥东侧后面有一个简易棚,和地图上标明的位置一模一样。
第三,查阅了《溧水县志》十五年版,发现了一个惊喜。原来,应星大厦是在清末重建的。县志:“旧楼已不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县令赵良喜重修旧址。后来被反复水洗,会很别扭。今孙守治、谭琦等市井士绅,要钱重修。”从民国15年(1927)到17年1944,可以看出被日军烧毁的应星大楼是完好无损的。
至此,应星大厦的原貌和兴亡史终于得到了厘清,原址也准确找到了,现在只是将来要重建。这座象征着古滁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能够重现,必将为丽水中心城区增添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