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详细信息的完整收集

丰收节是台湾省原住民最隆重、最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丰收节又称丰收节、收获节或丰收节,在每年秋收季节举行,为期一周左右。

中文名:丰收节庆祝者:台湾省原住民周期:一周左右。庆祝时间:秋收节又叫:丰收节和其他丰收节的由来,它们的特点,阿美族丰收节,泰雅族丰收节,排湾丰收节,布农族丰收节,汝凯丰收节,北南丰收节,邹丰收节,大武丰收节,邵丰收节。原住民的祖先崇拜并相信灵魂不灭,万物皆有灵魂,灵魂有善恶之分。所以认为出门时在胸前挂菖蒲,夜行时在额头上画骨灰,可以避免邪灵靠近。如果你生病了,用叶茂、鸡蛋和动物牙齿触摸患处;相信征兆和占卜,经常用占卜来决定做什么;认为日食、月食、彗星出现、夜间公鸡打鸣、狗叫、蛇出洞、鸟过马路、人被蛰、摔倒、打喷嚏都是不祥之兆。在一些部落里,小孩子的头不能随便摸,女人专用的铁锹、厨具、织布机等男人都不能碰,男人的弓箭、农具、武器也不许碰女人。丰收节的特点举办丰收节是为了庆祝丰收。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尤其是台东、花莲、台中阿里山。丰收节大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大大小小的部落有几百个,每个部落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举行。由于生活环境和种植作物的不同,作物的成熟度和收获期也不同,所以各地的节日时期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东西,那就是在每一个收获环节的开始或结束,比如收割、品鉴新品、入库等。,都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向祖先和神灵祈福,祈求庄稼丰收,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仪式结束后,有晚宴、歌舞、游戏和篝火晚会。人们举杯共饮,载歌载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和欢乐中。台湾省原住民过去被称为九个族群,即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汝凯族、北南族、邹族、族、达吾族。后来又区分出邵、卡玛兰、太鲁阁、赛德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语言、文化。“原住民”的称谓与中国大陆的“高山族”相同,是这些民族的统称。阿美族丰收节阿美族丰收节在秋收后的月圆之日举行。过去是为了庆祝小米丰收,祭祀神灵和祖先。这个节日是在小米丰收的时候举行的,但后来改成了水稻丰收的季节,台东在7月,花莲在8月。各个部落举行的丰收节各有特色,有的一天,有的七天。在阿美族丰收节上,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由一名歌手伴奏,歌颂祖先和英雄的功绩,赞美丰收年,赞美家乡,大家“手拉手”跳舞,当地称之为“马利库拉”。能歌善舞是阿美族青年男女择偶的重要标准,备受关注。如果一个年轻人被一个女孩看中了,女孩往往会默默的站在他身边,陪他跳舞。阿美族的丰收节有着慎终追远、传承火种的重要意义。在阿美族部落中,男性肩负着保护族人安全的重任,他们要通过祭奠仪式进行训练和成长。所有男性分为六个年龄段:儿童、少年、战士、青年之父、长者、领袖,每个年龄段承担不同的工作职责。在“丰收节”上,长者先坐在中间,其他年轻人按年龄组依次围着长者跳舞,有时还会向部落长者敬酒。长老们可以借此机会观察一下谁有领导能力,能成为下一任部落首领。泰雅族的丰收节是传统狩猎节和丰收节的结合,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此时正是农闲季节。人们去深山打猎,当下弦月结束时,他们就把猎物带回家。在丰收节之前,妇女们还会编织和酿造米酒。在丰收节那天,族人聚集在部落广场上跳舞狂欢,并与捕猎的动物肉共进晚餐。下午跳舞狂欢时,向族人宣布恋爱的青年男女将成双结对结婚,其他青年不得再追求,以成全他们。日落前活动结束,领导会念祭祀词,感谢上苍保佑,期待明年有更大的收获。泰雅族的舞蹈模拟了生活中的各种手势,表现了祭祀、丰收、渔猎的生活状态和习俗。泰雅族男女,善歌善舞,跳舞时常常左右摇摆,伴随着跺脚、挥手、摆臂、互相逗弄的夸张动作,跳出复杂而特殊的舞蹈风格。泰雅族人在传统的丰收节活动中,还会进行捣米、挑担、射箭、越野跑、摔跤等活动。,大部分都和早年生活有关,场面很热闹。泰雅族丰收节排湾族丰收节因为小米是排湾族的传统主食,所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小米丰收后,都会举行排湾族丰收节。临近阵亡将士纪念日,男人上山打猎,女人在家酿米酒,老人宰猪宰羊,早早忙着准备。节日里有传统的歌舞和狩猎比赛,有些部落还有荡秋千的仪式。排湾族丰收节开始时,部落首领拿着双斗拉卡酒具,双手蘸酒,洒在天、地、左、右,以示对天地诸神和祖先的祭祀,祈求丰收。然后,首领走到部落的英雄面前,举起拉卡措,和他一起喝了酒,对着人群长喊了一声,拉开了节日的序幕。祭祖舞、祈福舞、丰收舞、农耕舞等。,生动展现了祖先的信仰、习俗、英雄事迹和人们的喜怒哀乐。跳丰收舞时,幼儿在内圈,青少年在中圈,成年人在外圈,可见部落的团结。青年男女还可以通过手牵手跳舞的方式倾吐心声,喜结良缘。传统的丰收节连续五天,最后一天是运动会,包括锯木头、射箭、摔跤等项目,而肩挑比赛是一项更加精彩的项目。新收割的高粱红穗打成400-500斤一捆,一担近1000斤。比赛,看谁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在竞走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人被称为英雄,并留下他们的记录作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的纪念。就这样,感情奔放的人们用歌舞欢送丰收节,用歌舞迎接来年的丰收。布农族丰收节布农族丰收节被称为“丰收节”或“丰收节”,很有特色。布农族的主食是小米,在小米成熟时举行丰收节,具体时间由营造社或氏族长老决定。按照布农族的传统习俗,在谷子成熟收割之前的十五天内,家人不得外出。如果有特殊情况,他们必须外出。出门前不准吃蔬菜、香蕉、红薯、玉米、盐、糖等食物。他们只能用红绿芸豆和无盐肉充饥。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前一天,各家都到自家种谷子的谷子地里,扯下两穗谷子,送到村社的牧师家,放进公家的粮仓里,第二年播种的时候收起来。节日当天,祭司们杀猪煮新米招待父母。那天晚上,各家各户杀猪,煮新米。嫁出去的女儿或者姐妹一般都要回娘家过年,也可以分一份肉回去。吃了新米,就可以全面收割镰刀了。布农族丰收节鲁卡族丰收节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的鲁卡族,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左右举行丰收节,作为一年的结束,迎接新年。离开家乡的鲁凯人回到家乡庆祝丰收,祈求平安。节日前,浓浓的节日气氛笼罩着村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缝制传统的舞衣,用掺有小米的大米酿造甜酒。节日当天,迎灵、祭祀、山地歌舞、秋千赛、抛物赛等传统民俗活动轮番登场,直到深夜才结束。在丰收节期间,烤小米饼(“饼烤占卜”)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把小米饼拿到特定的地方(通常在村外的地里),在地上铺上一块石板,加热后把小米饼放在上面,然后盖上芭蕉叶,压上一块石板。大约30分钟后,去掉上面的石板和芭蕉叶,用烤好的小米饼作为当年农耕狩猎的占卜。比如烤的太干,那年可能雨水少,烤的暖,说明那年雨水多。烤小米饼的仪式仅限于男性。除此之外,还有“引灵报喜”、“祈福魂魄”、“男儿祈福”、“洒圣水”等仪式。过去,丰收节持续七到十五天,但后来大多在一天内举行,大多数部落在八月中旬举行。后来,只有少数部落还保留着传统的“烤卦”,大部分部落已经改为歌舞比赛等活动。白族的丰收节集中在台东县北南乡。北南人早期的除夕节是当时北南八社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如献佳音、猴祭、狩猎祭、凯旋祭、部落丰收节、联合丰收节等。丰收节是最重要的除夕节日。除夕节在12月下旬举行,一直持续到新年,因此得名。白南部落的丰收节在凯旋节之后。狩猎队回来后,在会所广场前,大家围着篝火跳舞,跳起了传统的年度节日。槟榔和米酒混合着歌舞,好不热闹。最大的联合丰收节在元旦举行,由王楠、宝桑、知本、剑河、楚鲁、槟榔、泰安、李佳等八个部落联合举办。活动包括表演传统舞蹈和技巧,这是所有北南人的聚会日。后来,每年七月举行北南族的丰收节。筹备工作结束后,在开幕式上,大家享用了民族美食,观看了年轻人跳的勇士舞,晚上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最后一天,祭司长向祖先献祭和祈祷,丰收节圆满结束。邹族丰收节邹族曾称曹族,分布在玉山西南麓和阿里山一带。阿里山乡大棒社是邹族聚集的部落。在演唱的歌曲《阿里山姑娘水一样美》就是指邹族姑娘。邹族早期,每年八月举行丰收节,是一年中各种节日的结合,如丰收节、播种节、锄草节,连续举行三天。节日期间,他们一直保持着仪式性的集体舞蹈“丰收舞”,充分表达了邹人获得丰收的喜悦。后来每年阳历2月15日举行邹族丰收节,隔年由大邦社和特富耶社轮流举行。每年2月15日举行传统节日迎神,与神合一,送神,献路祭,举行家庭祭祀。之后还有三天的通宵歌舞狂欢,经常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看。达悟族的丰收节达悟族生活在台湾南部宜兰县的蓝雨岛。以前叫亚米人,1998改称大武人。它的丰收节被称为“小米丰收节”,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一般在每年五六月份谷子收获后举行。主要的仪式是向上帝献祭和各种祈祷舞蹈。男子的舂米舞粗犷有力,女子的发髻舞风格独特,精壮青年的勇武舞奔放,还有农耕舞和帽舞。以前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后来改为全村大规模祭祀。邵族是台湾省最小的民族,总人口约300人。他们居住在日月潭附近的头社和布吉社地区,是母系氏族。他们是台湾省最奇特的族群。2001年台湾省原住民被认定为原住民,从此原住民从九个变成十个。丰收节是邵族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八月一日开始,持续十八天。节日期间有“猎舞”、“婚舞”、“捣米舞”、“杵”等传统活动,最后一天的歌舞规模最大。像其他邵节日一样,丰收节也是献给“篮”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父母篮”(祖灵篮),里面装着祖先留下的衣服,代表着祖灵。女祭司被称为“丈夫和母亲”,服务于最高的祖先精神和氏族祖先精神,忏悔,为人民驱邪除秽,寻求和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台湾省原住民的丰收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无论它如何变化,台湾省原住民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始终得以传承,而丰收节是其中最精彩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