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早在汉代,中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但不是在八月十五日,而是在立秋的那一天。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去打猎,把猎物带到庙里。到了唐代,各种书籍中并没有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更多了。那时候中秋“怨家喜结良缘,民争酒楼”,就连贫苦市民也“脱衣饮酒,勉强迎客”。从此,中秋节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起源:嫦娥奔月女神说,早在战国末期写成的《归藏》一书中记载:“昔日西王母嫦娥的仙药,使她深信不疑,故以月为精而去。人们对嫦娥表示同情,说她登上天帝的后院时非常孤独。所以到了唐代,八月十五夜赏月改名为祭月,希望嫦娥重返人间。根据“节气”理论,“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的李周:“仲春,鼓手倡雅迎暑;中秋之夜,寒气如云。”
敦礼臣写《燕京岁时》曰:“京师日八月节,亦是中秋。每逢中秋,府邸朱门献月饼水果,五月月圆时,老果水果献朝廷为月,花上青豆冠。
这本书写于40年前,风俗至今似乎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民生萧条,一切都是两年前的五倍多,中秋节恐怕不会放弃吃月饼,但也可能没兴趣赏月了。本来只是文人雅士的乐事,举杯邀明月。秋高气爽,月色特别亮,更显得有趣。它被特别指定为一个节日。如果在民间不是很有意思,大概是会计的事,月饼是其次。我回忆起农村对月亮的普遍看法,和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
文人赏月
赏月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享乐。民间中秋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一种习惯。在唐代,在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节,并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三大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因为八月十五日是七月、八月和九月的中间一天,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想到月饼。
在中秋节,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有“秋暮暮月”的记载,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
赏月、吃月饼已成为中国各地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满,中秋月饼香甜甜”。月饼这个词起源于南宋时期吴的梦,当时它只是一种小吃。后来,人们逐渐将赏月与月饼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家人团聚,承载着他们的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节朋友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中国南方,香港和东南亚的中国人在中秋节晚上会提着灯笼或者把灯笼挂在门前。或者在门前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