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芸的中和文化

裘芸,古称北定,位于郁江北部。是古人定南北、分四季、分历法的天文依据。人不违反农时,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和谐相处,和谐相处,这是一本历书。和谐的本意是古代天文学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谐的见证。鬼蛇相拥的形象是天地生殖之神,象征天地之灵,男女相拥就像天人感应合一的偶像。中和文化的民间化石。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历史遗产,是每一个文化和文物工作者的职责。

裘芸有“第一风景名胜”和“历史上最美丽的山峰”的美誉。春树葱郁,夏林葱郁,秋枫淡然,冬季傲霜,四季花香,四季流水,依山而建的佛寺道观。折五回,输桓未名。在云表的阴影下,月亮明亮地照耀着。早晚羽流渐消,钟声犹可闻。每年二三月,随客迁者络绎不绝,羽溪朝拜者驾路。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但自从侵华日军入侵中国后,古迹毁于人祸,青山裸露到骨子里,河流断流,山谷被煤尘覆盖,良田被焦炉占据,十年有九年干旱,成了不堪忍受的景象。如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维护生态平衡,不吃祖传饭,受益千年,通过举办文化节宣传中和思想,提高中和意识,寓教于乐,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形式。

和平、民主、团结、和解、友谊和民族和平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中和了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弘扬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促进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开辟乡宁未来之路,击鼓呐喊,是党和人民赋予每一个湖北儿女的历史任务。这是举办中和文化节的目的和意义。裘芸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古老。裘芸山中和文化的内涵可以追溯到夏朝。相传,几千年前,裘芸是夏人朝圣的圣山。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攀登俗称丁超的山峰。同时,裘芸也是夏人生殖崇拜的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开山门,三月初一关。仲春月,男女会相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奔跑,人如织。它不仅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与农作物的丰裕和动物的繁衍有关。俗称野交配或野,其实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群婚、乱婚现象的一个尾巴。今天除了佛塔、缝崖等自然繁衍的崇拜,还有鞭笞、花篮、摸娃娃等古老习俗为证。

第二,独特性。至于中和节的起源,李周官纯宗波说:当巫婆在她的手掌,她切断和洗澡,这是最早的相关内容。至今,裘芸的中和节仍保留着这种形式。确定为明代中和节是在唐代贞元五年(790年)。今年正月十一日,德宗皇帝说:.....我以为会发生在春天,那时月亮在中间,天地和合,这样它就能在春天展现自己的光辉,枝繁叶茂。从现在开始,2月1日就是中和节了。是日本民间互相赠送装在绿色袋子里的水果和种子,叫做献子.....关白进入农书,表明服务书。由此可见,其活动与夏朝的鼎盛有着诸多联系,这也是裘芸中和节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但据许多史料记载,中和节的活动在唐朝以后就没有再举行过,后人将其与二月二日龙抬头混为一谈。有人称之为青龙节,恐怕裘芸是迄今为止唯一真正保留了中和节习俗的地方。所以我们说,裘芸不仅是古代祭祀和生殖崇拜的活化石,也是中和节的活化石。

第三,包容性。裘芸的中和节一直延续至今,其古今交融尤为关键。纵观今天中和节的内容,既有上古时期的祭天、男女狂欢、生殖崇拜,也有唐代中和节的内容,如天地和谐、祈求农业兴旺等。元末明初,道教的融合为其发展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民间常见的神的祭祀,如送子女给皇后、土地、玉帝等,使之更易为百姓所接受,三教合一也有所体现。今天,它甚至融入了对死亡战车的战斗崇拜。可以说,裘芸的中和节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从古至今。一路走来,一路吸收,及时号令,满足民心,接纳一切,包容一切,永垂不朽。

第四,广泛性。一个民俗文化节千百年的繁荣,必然来自于民众的广泛参与。在历史上,裘芸的中和节每年都会在四个方向举行。虽然新疆、乡宁、稷山、河津、万荣、运城是山西南部的主要县市,但豫西北、陕西东部的人们也是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潜心发展,广泛宣传。裘芸云和节的名字已经到处传播。每年2月15日,人们祭山,流连于山川之中,络绎不绝,交通堵塞,满山满谷。研究覆盖了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说明夏人面朝上的说法不假。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推动和人民的参与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节日——裘芸云和节将会日益发扬光大。民族有民情,风土人情。以下是裘芸当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以飨读者。

先从腊月二十三说起吧。整个中华民族都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裘芸山一带也不例外。二十三主(雅)上天,媳妇不归桅杆。意思是家里供奉的神祗到23号都要上天,明年要给玉帝交代怎么给家里安排。一般住在父母家的新媳妇都会在23号之前回男方家做磨面、蒸包子等家务,为过年做准备。23日晚上,放在神灵面前的祭品包括蜜瓜和面食,这些东西被烙上椭圆形,用刀切成旗花的形状。然后升五支香,烧五张表纸,献三杯酒,送走神仙说好话。

二十三岁以后,家人就可以扫地打扫卫生了。然后磨面条,磨豆腐,蒸枣子小笼包,枣山小笼包,寿桃。在山还有一种拜寿会做(邹)满月的说法,就是问谁家有孩子或者在同一个地方(30岁,40岁,50岁,60岁...).各家在对方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自动拿一些礼物庆祝。除了30岁蒸个石榴形的包子,40岁以上的桃子都是寿桃。第一个月寄给亲戚。

也有很多要炒的食物。油饼、油椭圆、麻花、麻叶、肉丸、豆腐、红薯等。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烤鸡、烤鱼、鸡腿、红肉的家庭比比皆是。

花馍是裘芸的特产。它是用酵母发酵的白面粉,然后用手工压成圆形椭圆形。一般不用擀面杖压。用刀把它轻轻地切成正方形或旗形的标记,然后放在热坑上使它变弱。要掌握弱势的过程,过度膨胀或膨胀不足都不好。总之热了放油锅里自然会涨起来。所以,炒包子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鼓越圆,这一家这一年的运气越好,不饱满或者干脆不饱满的人,说明这一年的运气可能很差。

30周年之前还有一个大任务,就是去山脚下的市场买年货。记得小时候,过年去赶集。每家只买了2斤食用油,称了1斤粉条,买了两个白菜打发这一年。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妈妈织的棉絮,能穿一件就不错了。不管大人小孩,鞋袜都有好几双,而且除了在家准备食物,带鱼、虾、木耳、花生、牛肉、猪头肉、海蜇、香肠等等都要在市场上买。反正一般每个家庭都会招待亲戚九道菜。然后上了火锅。火锅用炭火加热,锅底放着海带和白菜。中层是炸豆腐、白豆腐、炸丸子;楼上有一圈红烧肉。

到了年三十,过年的气氛就浓了。各家打扫院子,贴对联,擦玻璃,挂红灯笼。女人在家里用肉馅准备饺子,肉馅包括牛肉、猪肉、羊肉、韭菜鸡蛋等。那人砍了柏树叶子上山挖了一个疙瘩,然后把疙瘩砍成小块,准备凌晨点篝火。

晚上,一家人边吃饺子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年夜饭做多了,一定要留,也就意味着多了一年。当地还有30岁,有人保持的时间越长,那个人的寿命就越长。另外,不允许孩子打架、骂人、骂人。反正所有的行为都要规范,也就是说家里所有的神都要下凡,全家人都要认真等待,不能有半点含糊,只求好运。

以前收神的时间大概是半夜四五点。据说早期的家来年会很繁荣。这几年大部分家庭都是十二点开始接神,回来后一直到凌晨才祭祀。

在接神的过程中,门炮先开火。穿好衣服后,不开门,对着门口放了一炮。如果炮声响亮,那么这一年的运气是顺利的。如果大炮不响,说明今年的运气不好。然后是向神献祭。在向神献祭之前,你应该洗手洗脸。洗脸时不能让水溅到地上,否则来年家里会雇人干活爱下雨。

供奉神灵的顺序是天地在先,他们的牌位是:天、地、三界、万灵、地主宝座。这两个神一般供奉在院子的北面,左边是天,右边是地。后来,他把自己献为家族中的神。他们是整个大厅的神,财神,厨神,门神和我们家的祖先。

先献蜡烛,再献香,再献供品,有水果、糕点、枣花、馒头。最后烧纸火烤面包。神面前是五支香,五张黄纸,三杯白酒;祠堂前是四支香,五张五色纸,两杯酒。全家拜神前九天,宗祠前四天。第一天上午拜香三次,下午拜一次,第二、三、四天下午拜一次,第五天早晚拜一次。

第一天,在向神献祭之前点燃篝火。篝火烧得通红。柏叶烟越浓,噼啪声越响,就越吉祥。据说点燃篝火可以驱邪。在点火的同时,鞭子也打响了,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祭祀结束后,在篝火旁烤些馒头和枣花,全家人一人吃一个。据说吃了烤好的包子,牙齿一年不疼。然后,我们吃饺子,吃饺子,就看谁有钱能吃到饺子,这是有福气,有前途的。

饭后全村人都去八宝宫和五龙宫祭祀神灵,以求五谷丰登,身体强健,万事如意。

初一过后,我开始走亲访友。人们常说,伯母在前,姑父家在后。第二天去舅舅家,第三天去公公家,第四天去姨妈家,第五天我们叫破五。这一天,这家人的亲戚朋友都来这房子里给死者献祭。

以前走亲访友,一般都会带包子和枣花。主家只收了一朵枣花和一个馒头。如果一个孩子还了一个蛋糕,他就给了三五块压岁钱。走亲访友带一箱牛奶或高档饮料。

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花鼓开始拜年。他们每去一家,至少打三次花鼓,主人家准备了菜、酒、花生、糖块、香烟等慰问品。

鹿苑沟、康家坪、钱庄、侯庄、石鼎、大埔都有花鼓。裘芸的花鼓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个男生背花鼓,四个女生敲小锣,外加一面大锣,四面铙钹。节奏感强,声音大,非常刺激。每场之后,说四句祝福的话,或者唱一首古歌,都很吸引人。

晚上,这些村子里会燃放烟花。以前的烟花都是普通人做的,就是用一个铁花管加点火药,点燃后喷出来的金花很漂亮,但是喷的声音很吓人,太时尚了,可能会爆炸伤人。这几年在市场上买的花炮,轻巧安全,美观多样。

二月初一是五龙宫和八宝宫的开光日。这一天,信男信女带着孩子到两宫朝拜,河津、稷山、新疆等地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登顶。从此以后,两个宫殿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一直持续到四月初一。

二月二,有咬蝎子尾巴的说法。从这一天开始,万物复苏,各种动物蠢蠢欲动。他们早上起来不在被窝里吃麻花或者麻叶咬蝎子的尾巴。据说它们一年都不会被毒虫伤害。

三月三,吃枣山,这是当地的一种说法。腊月蒸馒头时,各家蒸一个枣山。这个枣山就是用很多小枣花做一个大馒头。在形状上,它有头、腰、腿和脚。正月初一,我放在灶王爷面前,直到3月3日才开始吃。因为持续时间长,先用冷水泡一下,拌点艾叶,再配上生骨颗粒。很好吃。

到了五月端午节,老百姓都不知道这个节气和屈原有什么关系,但是都知道这个节气可以吃粽子。有的还用糯米、红枣在锅里蒸出来,放糖也是一道好菜。今天一大早,各家各户都将采集的艾叶放在大门、小门、窗台和其他神灵前,以求好运和驱邪。这些艾叶晒干久了还能治疗几种湿骨病。另外,大家在早餐前一定要喝黄酒,以示自己没有被毒蛇等毒虫伤害。

此外,当地还有送端午的习俗。就是不管哪家去年娶了新媳妇,第二年娘家亲戚都要给婆家送端午。送来的包子有虎形、狮形、圆形;礼物包括凉席、电风扇、竹帘和一些衣服。

6月15日是冷被褥、衣服、毛毯、旧货和贵重物品的时间。

七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裘芸方面称这一天为鬼节。这一天,各家各户蒸些白馍,在祠堂前烧些纸钱,升些香。祝老人们在阴间不愁衣食,不做野鬼。一些媳妇也去了父母家,给去世的老人献上祭品。一些老妇人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纸钱以示孝顺。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准备月饼,有的是市场上买的,有的是家里蒸的,有的是铁烤的。花样繁多,品种繁多。晚上,一些葡萄、苹果、石榴、香蕉、月饼等。会放在院子中间的小石桌上。月亮升起的时候,大家会烧香放炮给老人戒指,然后大家一边赏月一边吃食。

10月1日,我想念我的父母。这一天,家家户户在祠堂前烧香、烧纸钱、献贡品,以示过世的老人冬天不畏换衣换被,还炸油饼作为贡品。

腊月初五吃五豆,腊月初八吃闷饭(小米粥和南瓜),一直流传至今。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裘芸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和成长。根据现存墓志铭,五龙宫内有一座古庙。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座寺庙雄伟壮丽。所以诗人们和诗人络绎不绝,羽毛和祈祷者都是人。

清康熙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寺内突然遭祝融破坏,残垣断壁被火把焚毁。经过和尚道士们的大力集资,各路仁人志士纷纷捐款,筹得几千块钱作为资本。花了五年时间将绿庙改建为武龙宫,于1679年初初具规模。

1679年,裘芸山庙会正式兴起。民国版乡宁县志载:二、三月间,数百里从山边成群而来。俗话说,山对山,中州远,也有川陕人。古历每年二月初一开宫门,四月初一关。庙会为期两个月,2月15日定为中和节,是中央委员会的高潮日。1938年10月起,侵华日军焚毁寺庙,古老的庙会逐渐冷清。

1986年,在当地贤士的策划下,在五龙宫原三层楼址上修建了一座简易寺庙。自此,进山朝圣之风再起,游人如织。1994年2月15日,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裘芸旅游开发暨古庙会。裘芸山庙会正式恢复了。

1998年2月15日——中和节,在八宝宫三祖殿完成剪彩仪式后,在五龙宫真武顶山完成剪彩仪式,5万名游客和100多名商贩来到裘芸山庙会祭拜。是络绎不绝的拜山者驱动了道路。大小车辆二里有余,人如蚁,旗如海,歌如潮,鼓响,炮响。裘芸山庙会的规模在晋南邻近县中是独一无二的。红柿是裘芸的特产。由于气候和地形的特点,特别适合柿子生长。南极山虽然有新疆代的柿树,柿子皮也比较薄,但是不适合长期存放,容易腐烂。如果你不摘树上的裘芸柿子,它会持续一个冬天,这与其他地方的柿子不一样。如果你不摘它们,它会自己掉下来。东交口后面有柿子树,但由于光照时间短,柿子达不到成熟的高峰期,难免青涩。

裘芸有很多柿子。一个个听我说:它们可以充饥。

* * *和我同龄,1958年大跃进,集体食堂吃饭,1961年和1962年天灾(天灾)人祸(苏联逼中国还债),亲身经历了全国人民饥寒交迫。食堂饭菜凭票供应,食物有限。每个人只能吃半饱饭。最严重的时候,他吃过叶涛窝头、玉溪新窝头和柿叶窝头。国家救灾物资是红薯片。吃不饱的人自然要想办法,于是摘些柿子,用温水(俗称温柿子)泡着吃,去除涩味,充饥。很多老年人参考自己的前世,依然对柿子念念不忘。

红柿子的吃法很多。对于熟了的柿子,前一天晚上用温水泡一下,第二天早上热一下,舀上几碗,全家人围在一起,再加点干包子,就是一顿早餐了。柿子随土壤而变。有的地方柿子味甜,有的地方柿子味绵,有的地方柿子味脆,有的地方柿子味染。

对于未成熟的柿子,不能用水温吃。俗话说: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皮红。如果这个时候想吃东西,需要用苹果、梨等水果温一下。程序是:用一个瓷缸,在其底部放三四个苹果或梨,上面放柿子,把罐子封紧。一周后,柿子颜色变得红润,柿子肉变软,吃起来香甜爽口。

成熟软的柿子,也可以拌面吃。在裘芸山区,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把小麦、玉米、小米和豆子放在锅里,油炸后磨成面条,俗称熟面条(因其热量适合冬天食用)。早晚舀半碗煮好的面条,掰几个软柿子,去皮,和面条拌匀。吃起来不仅甜脆,而且油润,口感更好。

柿子是滋补品。

裘芸一代有句谚语:千年古槐问老柿。这意味着柿子树的寿命很长,甚至超过了槐树。从介绍中可以看出,它的果实一定是人们延年益寿的大补。医学界认为,常吃柿子可以滋润皮肤,使之更加细腻水润;经常吃柿子可以降血压,活血生血;经常吃柿子可以生精补肾;经常吃柿子可以利尿养胃。柿子最大的特点是能涩肠止泻。可以说柿子是绿色补品。

柿子酒

柿子酒是裘芸人的专利。

由于裘芸山沟里的山很高,柿子树长得又高又大,这增加了采摘柿子的难度。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柿子是通过摇枝掉落的,非常严重,也不方便存放或者制作柿子。祖先们发明了一种用破柿子酿酒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先把打碎的柿子放在石槽里,用石锤捣成浆状,然后放入大坛子里(在放入大坛子底部之前,先放一些蒸馒头用的稻草和发酵剂)。一开始不要往大坛子里放太多柿子浆。柿子果肉发酵,出现气泡后,用T型木棍开始敲打。当发酵好的柿子浆打到原来的位置时,再加入新的柿子浆,以此类推,一轮接一轮,直到坛子浆满为止。当缸内柿子果肉饱满发酵后,需要不断的打浆,这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如果打几罐柿子,有时候连觉都睡不着。你必须不停地搅拌,直到罐头停止发酵。然后用一些泥巴封住坛口,在淡季或者下雪不能出门干活的时候就开始烧酒。

烧酒,每个村都有酒械,和尺八圈差不多,但是酒械的高度可以高达三个铁圈。圈的上方是一个铁盖,和普通人蒸馒头差不多。不同的是蒸馒头的盖子是口朝下的,烧酒的盖子是口朝上的,用来盛水的。把酒机放在尺八锅上,把蒸馒头的铁箅子放进去,然后把发酵好的柿子浆拿出来和麦秸混合放在酒机圈里,然后把铁盖盖好,口朝上,往铁盖里倒些水,然后开始送水,在底部煮酒。

据说烧酒的关键在于掌握顶铁盖里面的水泥。水温太高酒就会蒸发,水温太低酒就出不来,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当地人把新酿的酒倒在头上,第一次倒的酒度数比较高,大概酒精含量在55度以上。一般到第三次倒酒时才开始酿酒,把渣子倒出来重新开始。

因为柿子是滋补品,柿子酒的功效不言而喻。尤其是腰腿痛,柿子酒可以用火点燃,擦在身上,反复几次,疗效明显。

柿子醋

柿子醋也是裘芸的特产。柿子醋的生产没有柿子酒复杂。只要你把碎柿子放在一个瓦罐里,瓦罐的底部就有一个烟头那么大的小洞。半年后,瓦罐里的柿子发酵了,就可以倒醋了。柿子在醋酸中是甜的,也是纯天然食品。

柿饼

柿子在乡宁,只有裘芸山的柿子是首屈一指的。裘芸的柿子品种繁多,有蒸柿子和拳头那么大。有火鸡蛋和柿子,核桃大小;带盘的柿子,形状扁圆;有疙瘩的柿子,形状像大麦疙瘩,顶端是尖的;大多数柿子是圆锥形的。

柿子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把柿子尾部的萼片去掉,然后剥它的皮。剥皮的过程在当地被称为旋柿。家家都有转柿子的车。一端是铁做的三叉。柿子插进去,刀放上去,左手一搅一转,皮就剥了。这也是个技术活。旋转快的人一小时可以旋转100公斤。剥好的柿子要放在棋子做的垫子上晾干20天左右,然后用手揉搓至软。然后堆在一起,用麻袋什么的盖住。覆盖一周后,用手揉成圆形,再次放在沙发上晾干。干燥的程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然后把它放好,再用麻袋或稻草盖上。在覆盖期间,你应该保持观察。如果太湿太潮,可以掀起麻袋晾一晾。盖了一个多月就开始结霜了,柿子就成功了。

裘芸的柿子是一绝,又甜又软,尤其是馒头大的柿子很好吃,是馈赠朋友的绝佳礼品。

希望在发展裘芸旅游的同时,搞好柿子种植,使之发扬光大,相关的柿子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又一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