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的复习资料不要太复杂。好,赶紧给20。
从此在该地发现了古代居民的生活状况,明确了生产条件。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654.38+0.7万年☆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制造石器,制作工具,懂得用火。
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中生活了70 ~ 20万年。他们通常制造石头工具,制造石头工具,使用工具,使用自然火和保存火种。
穴居人宗族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三万年来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血缘关系形成的组织社会,制造了石器,掌握了打磨和钻孔技术,爱美,人工点火,交换物品。
1.古代居民概述
2.北京猿人遗址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人类遗迹和遗骸遗址。
3.中国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遗址。
4.使用锤制石器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1.创造农耕文明的原始居民概述
原始居民的氏族发现的地方是年前,生产工具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文化条件。
公元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的母系家族磨制工具,发明了耒来种植水稻、饲养牲畜、制陶定居、建造干栏房屋、打井制造玉器和原始乐器。
在陕西Xi附近的半坡村,五六千年来,半坡居民一直在打磨和抛光石器、木垒、石刀、骨箭、渔叉和鱼钩,种植谷子,种植蔬菜,渔猎,饲养牲畜,制作彩陶,纺织定居,半地下室房屋使用符号(文字的雏形)。
山东泰安大汶口黄河流域的大汶口居民父系,四五千年来一直在磨石镰,用石锄制作黑陶和白陶,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2.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和谷子的国家。
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早期汉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第三课中国的祖先
1.涿鹿之战,颜地部落和黄帝部落被蚩尤打败,两个部落结盟组成华夏部落。
2.黄帝被称为“人类的祖先”。他的贡献主要包括建造宫殿、制作衣服、教人挖井、发明船只和汽车、养蚕吐丝、发明文字和编乐谱。时至今日,海外华人仍自称“炎黄子孙”。
3.“中庸”是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这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和世袭制度的开始。
第4课夏商周的兴衰
1.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是禹的儿子齐,建都阳城。世袭制取代了让位制。这是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逐渐出现。
2.夏朝修建城堡和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由于夏杰的残暴统治,人们非常不满,建造豪华的宫殿,无休止地招募人员,强迫他们服苦役。暴政使人不断反抗,于是商朝乘内乱攻夏朝,夏朝灭亡于公元前1600年。
4.公元前1600年,唐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殷。唐任用人才伊尹,关心人民,勤奋工作,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东至山东西部,南至长江流域,西至陕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
6.商纣王的暴虐表现:建造豪华的宫殿和花园,使用烧灼等酷刑,在酒池中吃肉,压迫人民。
7.公元前1046年,周国与商朝在木叶交战,商军大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以濠江为首都的周朝,史称西周。武王的征服是推翻由奴隶主和贵族领导的暴君的斗争。
8.西周建立原因:周文王奠定基础:重视农业发展,任用姜尚人才,团结周边小国,勤政治国;周武王征服了商人们。
9.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措施: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戚和英雄,成为王子。你必须服从皇帝的命令,朝贡,平时保卫领土,战时跟随。
皇帝之战
功能:开发边远地区,加强统治。
10.公元前841年,政局混乱,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5课辉煌的青铜文明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时期。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泗阳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
3.三星堆文化发现于成都平原。川川特色浓郁,有青铜面具,有神树,有雕像。
4.手工业的发展包括青铜铸造、陶瓷和玉器制造。
5.夏商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商周有“五谷”——米、粟、黍、麦、豆。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会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西周也有一些青铜农具用于农业生产。
6.畜牧业的发展包括品种的增加(“六畜”)和饲养方式的改变(畜圈的建立)。
7.商业的发展表现为交通的发展、资本的发展和旅馆的增加。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中国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9.奴隶的悲惨生活表现在:①被迫从事苦役,②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买卖,③殉难,受到非人待遇,被戴上镣铐。
第六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1.公元前770年,东迁罗,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
2.春秋(争霸)以《鲁国春秋》命名,战国(吞并)以各诸侯国的战争命名。
3.春秋纷争
4.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影响:①正面:诸侯国逐渐减少,促进了民族团结,加强了民族融合。
(2)负面: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
5.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少,规模小;战国时期,兼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
相似之处: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诸侯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事。
6.战国纷争
第7课大变革时代(指经济)
1.农业转型:中国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牛耕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3.商鞅的政治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目的是丰富强兵。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承认土地私有制,奖励农耕,建立县制。商鞅变法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朝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
第八课中国文化的繁荣(1)
1.汉字的演变:①半坡居民彩陶上的符号是汉字最早的雏形。
②商代人在龟甲或兽骨上雕刻“甲骨文”,(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代开始)。
(3)商周青铜器上刻的文字,“金文”(对照甲骨文的规格)。
④西周晚期,文字统一为一种文体,“大篆”
⑤后来逐渐演变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天文学成就:①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在夏朝。
(2)商朝记录了确切的日食和月食。
(3)西周有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确切记录。
3.历法的成就:①夏朝就有了夏历(今天的阴历)
(2)商代历法逐渐完备。
(3)战国时期,人们一年测二十四节气。
4.医学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四诊”——望、闻、问、感。
5.战国末期的楚人屈原,写了《离骚》,一个爱国爱民的世界文化名人,然后投汨罗江自尽。
6.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钟鼓之乐”,指的就是编钟和鼓,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度。
第九课中国文化的繁荣(2)
1.百家争鸣的背景:①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建立。
(2)各派著书立说,广泛接纳弟子,努力发表对社会问题的见解,以期待统治者采纳。
2.百家争鸣的原因:变法的动荡,百家争鸣的人才准备,推动了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
3.百家争鸣的思想表现
学校人物思想
儒学
孔子的“仁”教育思想
孟子“仁”与“重民轻君”的道德标准
方法
老子的辩证思想“无为”
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的“兼容并蓄”、“非攻”、“举贤”和“节俭”
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帝制,依法治国。
军人
贾孙武知己知彼。
孙膑反对空谈仁义,反对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4.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编撰了《春秋》。主要想法如下:
①政治:1 & gt;提倡爱护和珍惜人民的力量2 & gt反对暴政和任意惩罚和杀戮3 & gt以德治国
②学历:1 & gt;建立私塾,招收弟子2 & gt因材施教3 & gt诚实,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提出春秋时期的无谓战争,主张“仁政”,主张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6.道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他写了《道德经》,主张刚柔并济,提出了万物有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要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
7.孙武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艺术书籍。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1.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能够统一六国:
①正确策略:攻击远方朋友的军事外交策略。
②重用人才:各类人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3)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关中,易守难攻。
(4)资源丰富:物产丰富,物资充足,可供应长期战争。
⑤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⑥顺应人民: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3.巩固和统一秦朝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有丞相(行政)、太尉(军事)、钦差(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2)经济: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币;统一计量-→促进经济繁荣,方便人民生活。
(3)文化: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国家标准文字,后期推广隶书-→方便人民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发展。
(4)思想:焚书坑儒——→暴政,巩固秦专制中央集权,抑制思想,破坏文化。
⑤军事边防:在北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建设灵渠,统一南方-→开发边疆,增加人民负担
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5.秦朝疆域辽阔,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十一课:斩道,暴罚秦。
1.秦朝的暴虐表现:①(秦始皇)重徭役,重税,刑法残酷②(秦二世)任意屠杀兄弟姐妹,文武大臣。
2.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失败)爆发,直接原因是因雨延误,根本原因是秦暴政。秦末陈胜和光武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后来,以项羽和刘邦为首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与此同时,刘邦率军进入咸阳,秦朝灭亡了。
4.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是楚汉四年之战。
5.楚地霸主项羽大肆掠夺,放火焚烧了狂妄自大又不善用人的秦宫,最后自刎于乌江。
6.沛公、刘邦抛弃秦国暴政,约法三章笼络民心,养精蓄锐,拜韩信为帅,乘虚而入,反攻项羽,四面击败项羽。
7.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时被称为“汉高祖”。
第12课统一的汉朝
1.西汉初年社会荒凉、贫穷、萧条、压抑,这是由秦的残暴统治、秦末的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造成的。
2.“文景之治:我们的政策是轻税,重农,提倡节俭,以德育人。”“文景之治”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使社会安定,经济富裕。
3.汉朝统一的原因是: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的才华和才干。
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听从朱的建议,实行“恩旨”——削弱封国力量,无力对抗政权。
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视为封建正统。
③文化:大力推广儒家教育(五经),在长安举办国子监。
(4)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集中起来,统一铸造五铢。
⑤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5.汉武帝时期,西汉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统一,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6.公元9年,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7.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
8.“轻武器兴国”的表现:减税、任用清官。“以武兴国”使社会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9.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10.文景之治与光武复兴之比较:①背景:“文景之治”注重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养生政策;“光武中兴”王莽,改制失败,经济萧条,战乱不断。
(2)功能:“文化场面之治”在西汉减少税收,发展生产,使社会更加稳定;“兴武”使社会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第十三课汉代的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2.汉代纺织工业已经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较高。中原地区丝绸等级最高,其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仅重49克。
3.汉代的冶铁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东汉南阳知府杜甫做的排水,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冶炼质量。排水的使用比欧洲早1000多年。汉代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所取代。
4.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集中起来,统一铸造五铢。
5.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被称为“东西京”,有专门的商圈“城”。
6.汉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统治者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第14课匈奴的崛起及其与汉朝的和平战争
1.匈奴是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秦汉时期,莫顿汗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统一的原因是政治统一,生产力提高,统治有力,军事管理严格。
2.
3.东汉时期,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向汉朝投降。北匈奴控制西域,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东汉派窦固、窦宪将军反击,北匈奴战败,一部分向西迁徙。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韩通西域史实
2.丝绸之路概述
第十六课繁荣的秦汉文化(1)
科学技术领域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
制造
纸西汉时期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蔡伦》东汉时期造纸术的改进,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纸张的产量和质量。
《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天文地理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医生
师从东汉华佗,擅术,制麻粉,创医体操“五兽戏”。
东汉撰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誉为“医圣”。
1.
2.造纸术发明的意义: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3.秦汉时期取得如此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发达,这是政治和经济的集中反映。
第十七课繁荣的秦汉文化(2)
1.宗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被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
宗教的发源地,时间,信仰的对象,宗教场所的教义
西汉末年古印度的佛寺,轮回转世,吃苦受罪,信佛,来世逍遥。
中国道教,东汉时期的神仙道观,修身养性,炼丹药,长生不老,成就长生不老。
2.宗教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支持人民的服从和统治,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
3.王充是秦汉时期的无神论者,他写《论衡》,指出自己主宰自己,没有鬼神。
西汉的司马迁写了《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实,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学的特点是文字简练,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生动。这本书之所以成为后世传记类史书的典范,是因为它肯定了陈胜和光武抗秦的开拓精神,痛斥了暴君和酷吏的罪恶,大胆评说了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写这本书的理由:这是一部历史学家的传记,社会繁荣,经济强大。
5.《史记》的史料价值:体例完备,史料详实,观点进步,公平公正地书写了历史的是非,是后人写史书的典范。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较高,最杰出的代表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它们的图像展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曹操政治上依靠皇帝(汉献帝)做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寇农民开垦土地,组织士兵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放火烧袁绍的粮仓。袁俊的士气被动摇了,他被曹骏打败了..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统一了北方。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人民渴望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采取了适应统一发展趋势的正确政策措施。
5.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以少胜多,对抗南下的曹操。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6.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是:①曹操来自北方,没有学会水中作战;②曹操沾沾自喜;③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④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7.
8.三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
郭玮: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北方生产。
蜀国:丝绸业兴盛,蜀锦行销。
吴: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魏文等人率领船队到达益州,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省的联系。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公元263年,篡权的司马懿率领魏灭。
2.公元266年,司马燕建立了金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三国末世顺序:蜀、魏、吴。
3.“五湖”内迁(民族融合)指:匈奴、鲜卑、颉颃、狄、羌。
4.公元316年,西晋被一个迁入的匈奴消灭。西晋短命的原因有:①统治集团奢靡腐败,晋惠帝智力低下;②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金朝;③“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5.317年,司马睿重建金朝,建都于建康(南靖),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东晋灭亡。
6.4世纪后期,氐人建立前秦,前秦王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7.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为水而战,最终东晋以少胜多。
8.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9.江南发展的原因是:①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壤肥沃;②北方战争;向北迁徙;③江南战乱少,社会相对稳定。
10.江南开发的表现:(在农业上)①兴修水利;②开荒为良田;③种植水稻;④田间施用绿肥;⑤推广小麦(手工业);⑤浇钢冶金;⑤瓷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
11.江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2.三国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的原因: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北方经济发展领先于南方。历史上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分裂,最终统一全国的力量大部分来自北方。三国以前,北方经济一直领先于江南地区。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的融合
1.民族融合的前提:民族迁徙和杂居;民族融合的开始: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国家整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原因:五湖内迁,北人南迁,孝文帝改革。
2.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大同)。公元439年,黄河流域统一。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粮食的生产不能满足大都人口的需要;②平城的北位不利于统治中原;③平城鲜卑是强大的保守势力,不利于改革;④定都洛阳,有利于接受中国文化。
4.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学会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5.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嫁汉族亲属,用汉族制度,学汉族礼仪。
孝文帝的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深入发展和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6.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出现了四个朝代(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和四朝合称为北朝。
第21课和第22课魏晋南北朝文化
1.文化发展背景:北方民族的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使科技文化重。
2.文化成就:
历代领域人物的主要成就
数学祖冲之南朝发现了更为精确的圆周率,比欧洲早约1000年,并写下了《构成》。
北朝贾思勰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齐·姚敏书》。
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巨著《诸》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素有“书圣”之称,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和《兰亭序》。
画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言》、《洛神赋图》
认为南朝范真写《神仙绝灭论》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石窟艺术北朝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