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称奶奶为妈妈的妈妈,而不是奶奶?

中日亲属称谓的差异

1.语义差异。从中日四代亲属称谓中可以筛选出以下同构的亲属称谓: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妹妹、叔叔、舅舅、哥哥、妹妹、侄子、丈夫、叔叔、婶婶、主人、阿姨等等。很多同形异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还是有一些词不能翻译成意思。受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这些词在日语中的范围已经和汉语有所不同,比如兄弟姐妹。

例1:兄弟:汉语中“兄弟”一词仅指哥哥和弟弟。兄弟也可以用在同辈之间,比自己小,和人说话时作为礼貌的称呼。这时候已经没有代与代之分了。而日语的“哥哥”不仅指哥哥和弟弟,也指姐姐和妹妹。

例二:嫂子:汉语中,“嫂子”多指“兄弟的配偶”或“兄弟的妻子”。日语“妹妹”是指“弟弟妹妹”,在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例3:侄子:中文和日文中的* * *一词都是用来指姐姐的儿子,但不同的是,日文中的“侄子”也指妻子的兄弟,相当于中文中的“姐夫”。

2.分类的差异。汉语的亲属称谓比较复杂,而日语相对简单。在中国人的亲属称谓中,要区分血亲和姻亲,如叔叔、伯伯、伯母和伯母、伯母和伯伯;要区分宗族与非宗族,如祖父、侄子、孙子与祖父、侄子、孙子等。要区分父系和母系,如叔伯、姑姑、堂兄妹、叔伯、月经、堂兄妹等。要分辈分,比如兄弟姐妹,弟弟妹妹。但日本的亲属称谓使用的是分类方法,即不标明亲属关系是父系还是母系,是直系还是旁系,不标明亲属关系的等级顺序,只标明辈分。这样就可以只用几个字就涵盖了,比如ぉじぃさん(爷爷、外公)、ぉばぁさん(奶奶、外婆)、ぃと.所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解释或明确的语境,即使听到这些称谓,也无法分辨它们指的是谁,指的是哪种亲属关系。

例如,在表示祖先与曾祖父母之间的亲属关系方面,汉日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都是按照相似的构词方式形成的,即在表示“父/母”的称谓前加上表示辈分的词语,如汉语中的(曾)+(祖)+父/母,日语中的(曾)+(祖)父/母。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区分父系和母系的关系。汉语中,父亲的父亲和母亲分别称为“祖父”、“祖母”或“祖父”、“祖母”,母亲的父亲和母亲分别称为“祖父”、“祖母”或“祖父”、“祖母”。然而,在日语中,“ぉじぃさん (ちやん)”和“ぉばぁ〭”通常用于称呼父亲的父亲和母亲。

3.敬语用法的差异。在中国,当称呼家庭成员或亲戚时,尊重和谦虚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在日本,当称呼家庭成员或亲戚时,尊重和谦虚是有区别的。

比如称呼父亲:称呼父亲本人或在亲属面前称呼父亲,使用尊称“ぉんちゃん”;对亲属以外的人说“ちちち”、“父亲”;用尊称称呼对方的父亲“ぉさま (さん)".

再如对母亲的称呼:在亲戚面前称呼母亲本人或母亲,使用尊称“ぉさま (さん,ちゃん)”;对亲戚以外的人说起你的母亲时,使用礼貌的称呼,如“はははぉふくろ".”其中,“はは”是最常用的,带有谦逊的性质,“母亲”则比较庄重。

与人交谈时,使用敬语,如“ぉさん”、“ぉふくろさん”等称呼对方的母亲。最常用的是“ぉさん”,而“ぉふくろさん”主要用在和亲近的人说话的场合。

4.词缀用法的差异。在实际使用中,中日亲属称谓语都是加词缀来表达特定的感情(如亲密、厌恶)。汉语有丰富的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称呼语可以加上父亲、祖母、姐妹、祖父、弟弟、妹妹等修饰语。日语中使用后缀“ちゃん”。

例4:哥哥,一郎,交通事故,住院。

例子5: すぐちゃんにすなんて㊹さんったら.

例6:爸爸,我放学回家。

《出埃及记》每当立冬节气过后,奶奶就开始数日子。

《出埃及记》他是我的弟弟。

《出埃及记》9:老王曼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