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约100字)
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被流放到国外。饿了就和大臣介子一起割肉给他做汤。后来,晋文公再次成为君主,想报答他当年的恩情。然而,杰子却推开家门,去了绵山。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扩展:
清明节的名称是根据节气命名的,与此时天气的特点有关。节气一明确,气温就升高,生命就开始繁盛。大地呈现出春天和宁静的形象。此时万物“吐故纳新”,清净明了。《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章中的“清明风”是一种清爽、清澈的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之时,清净明亮,故称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斗指丁,为清明之用,当万物清净明,当盖之时,万物清净明,故名。
清明节气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也就是春分后的第15天。清明节周期很长,10前8天,10前10天。这近20天属于清明节时期。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从65438年到0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4月5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也称为全国扫墓节。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节气的特点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提供了条件。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大约在每年冬季至日后的第108天,也就是阳历的4月5日左右。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古人根据地球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客观地反映了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的变化,对人们按时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