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中国早期的历书《月令》中,具体记录了月初和月中的星象和物候。每当星星和物候出现,你就会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就会知道该种什么庄稼,该干什么农活。大约在战国中后期,人们根据月初的占星和物候知识,将1个回归年划分为34个区间,并给自己起了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春秋时期,南方有太阳至日的名称,北方有太阳至日的名称,可能是利用标准表测量冬夏至日影子长度的专有名称。战国晚期,有八个节气,分别是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季至日。除了春分和秋分,以及冬夏至日,其余都与现代相符。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相隔46天左右。《淮南子》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与现代完全一致。这是对二十四节气所有名称的最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