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素养和二十八星宿到底是什么意思?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以“望舒”为名的人不计其数,但很少有人把“xi和”作为自己的禁忌。证明了中国文化更能兼容月亮所代表的负面文明。
这些神话般的名字被古代作家使用,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修辞,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需要准确的农时,所以古人非常勤奋地观察天象,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的可靠史料,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经记载了一些星名和日月食。《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对恒星的描述很多,天文记录丰富。史书记载有《天官书》、《汉书》。可以说,早在汉代,我们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代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学者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言也。“家有三星”,女之语也。《月尾叶》也是一部守卒之作。“龙的尾巴潜伏在早晨”,这也是给孩子听的谣言。后来学者学士,有问而不知所措者[2]。
夏商周是尧舜统治天下的黄金时代。但是那时候,还没有钟表和日历。如果你想知道时间、季节和方位,你必须抬头看太阳、月亮和星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都懂天文”。现在一提到天文学,就是“宇宙大爆炸”或者“黑洞”,早已脱离了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这样的天文学很难“为众人所知”。
当然,现在学习古文并不是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系统学习,但是了解一些古籍中常见的天文学基本概念,无疑对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是有帮助的。现在我将分别描述七策、二十八宿、四象、三壁、十二次、司。
古人把太阳、月亮和金木的火、水、土、五行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火、水、地球和五星是古人实际观察到的五大行星。合起来,它们被称为五个纬度。
中国古代有七个曜日,西方相应的日子是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甚至周日的七天。七淫说影响广泛。直到现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历法仍然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金星在古代被称为星星,也叫太白,因为它的光色是银白色,亮度极强。《诗经》“子兴见夜,星宿烂”[3]和“昏一期,星宿灿烂”[4],都是指金星。金星在东方黎明时称为祁鸣,在西方黄昏时称为长庚,所以《诗经》说“祁鸣在东方,长庚在西方”[5]。木星古称随星,直径称为年。古人认为老星绕天十二年,每年经过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此定年[6]。水星是一颗星,火星的古名是莹莹,土星的古名是振兴或填充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在谈天象时提到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7],《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就是一例。所说的火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火[8]。诗经《七月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以星辰为背景观察日月五星的运动。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星星的位置是不变的,可以用星星作为标志来解释太阳、月亮、五星运动到了哪里。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先后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颗星作为“坐标”[9],称为二十八夜:
东方黑龙七夜角康爵方鑫吉炜。
北方玄武七夜斗牛女子虚拟危房墙
西部白虎在魁楼的肚子里呆了七个晚上。
南朱雀七夜井鬼张留星伊一
东方的黑龙,北方的玄武(龟蛇),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夜连起来想象出来的四个动物形象,合称为四象。
东西南北的顺序很重要。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精彩人生,你的意义是什么,东方虚空可测?
妙语:不,佛。
(佛:)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空,可知量?
妙语:不,佛。
在这里,顺序变成了印度的东、南、西、北,而不是中国的东、北、西、南。是因为你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北部,生活在南部吗?以东方黑龙为例。从角宿到极宿,形似龙,角如龙角,椽如龙身,尾为龙尾。以南方的朱雀为例。从苏静到苏叶,它看起来像一只鸟,有维生素的喙,鸟的脖子,鸟的嘴,和羽毛檩。这类似于古代外国把一些星座想象成某种动物的形象(比如大熊、狮子、蝎子等。).
如前所述,古人以星辰为背景观察日月五星的运动,而二十八夜都是星辰。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古籍[10]中的“月亮离开终点”、“火星停留心宿二”、“太白食禁”等天文现象了。“明月离碧”是说明月附(离,李也);“火星留在心宿二”是指火星住在心脏;“太白吃昴宿星”是指金星遮住了昴宿星。仅此而已。苏轼在《千赤壁赋》中写道:“小颜,月升东山之上,流连斗牛之间。”它也使用28夜坐标法。
二十八宿不仅仅是观测日月太阳五星位置的坐标,有些还是古人确定年龄和季节的观测对象。比如在古代,人第一次昏厥的时候认为是春天的第一个月留在南方,留在南方就是五月的夏天[11],等等。
古人对二十八宿很熟悉,古典诗词中也有一些星星因其特殊而引人注目的星象而有所描写。诗经“渭南有簸箕,不能簸;维北有斗,不能舀酒浆”[12],指的是吉苏和斗苏说的。当箕斗的两个夜晚出现在南方天空时,箕斗留在南方,水桶留在北方。极速中的四颗星连起来想象一个簸箕形,斗速中的六颗星连起来想象一个古代的水桶形。《诗经》中“三星在天”“三星在角”“三星在屋”参考【13】因为有耀眼的三星连成一线。至于乐府诗[14]中的“路角蓝龙”,路指黄道,蓝龙指七夜全黑龙。
有些明星,伴随着感人的童话,成为后世作家使用的典故。众所周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不用叙述了[15],二十八夜中两个夜晚的传说也经常被后人引为典故。《左传·赵专》说:从前家有两个儿子,分别是伯和世绅,他们住在一片广阔的森林里,彼此不能相配。为了征服对方,他们每天都在寻求战争。帝不藏后,迁商丘,为陈(火主)之主,商为因,故陈为商星(即心);迁石申于大夏(晋阳),主参(主拜星宿),唐朝是由于,...所以人参就是金星(也就是参宿四)。
因此,后人把兄弟之间的不和比喻为参与陈或经商。又因为参宿四居西,心居东,两者不相往来,所以后人把亲友久别不能重逢比喻为参与盛会或参与商业。这就是杜甫《赠八卫》中“朋友难相逢,至于朝夕星辰”的意思。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划分的概念。古人以上述28星为主体,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将黄道赤道周围的一周分为28个不相等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夜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的星空区域。
在古代,除了二十八夜之外,还有所谓的三堵墙,即魏紫墙、太尉墙和石天墙。
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方天空中,古人以北极星为标,将周围的其他恒星聚集成一个区域,命名为紫微源。紫微院外,张仪以北的星区为太尉院;房间尽头的skip北面的星区是石天墙,这里就不细说了。
现在来说说北斗。北斗由舒天、田璇、天极、天全、宇恒、开阳和耀光组成。古人把这七颗星联系起来,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桶形。舒天、田璇、田忌、田泉由斗神、古月魁组成;宇恒、开阳、耀光由斗柄组成,古代称为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星座。
“北斗”是中国的说法,“大熊”是西方的叫法。面对同一片天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就像面对同一个人,西方人只能解剖心、肝、脾、肺、肾,我们的祖先却看到了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
古人非常重视北斗,因为它可以用来辨别方向,设定季节。把田璇和舒天连成一条直线,延伸大约五倍的距离,你就能找到北极星,它是北方的象征。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晚上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向。好像是绕着北极星转的,所以古人根据昏初的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为春;桶柄指南,天下为夏;斗柄指西,天下秋;桶柄指北方,全世界都是冬天。
现在说十二遍。
为了解释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古人把黄道周围的一天分成十二等分,如星象和弓玄,自西向东,称为十二次。每一次,都有一些二十八宿的星星作为标志。比如星象里有两次斗牛,弓玄三夜,其余都是模仿。但十二时平分,二十八宿的宽窄不一,所以十二时的起止界限不可能与宿间界限一致。换句话说,有些小屋横跨两个相邻的小屋。下表说明了这种情况【16】:在古代外国,黄道南北八度以内的空间被称为黄道十二宫,被认为是太阳、月亮、行星经过的地方。
他们还把十二宫从西到东分成十二等份,如白羊座和金牛座,称为黄道十二宫。其本意与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相同,只是起止界限略有不同。相比之下,大致如下表所示:中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表示太阳一年四季的位置,以解释节气的变换,如占星中太阳的冬季至日,玄机中的寒冷,等等。其次,它用于解释每年岁星运行的位置,并据此确定日期,例如,一年是“占星术中的一年”,下一年是“宣帝中的一年”,等等。这两点我们以后讲日历的时候再讲。
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十二次的名字,大多与各自的恒星有关。比如火,在这里是次要名称,但在古代也是其心脏的名称。再比如首鹑、火鹑、尾鹑,所以鹑这个名字显然和南方朱雀的星象有关,南方朱雀的七夜就属于这三个时期。《左传》Xi公五年《鹑火》中,孔叔说“鹑火二次在南”,还有“鹑火星称刘爷”,可以证明。
十二时对应十二个节气,以十二节气为起点,十二中气为每个时间的中点。明朝末年以后,我们开始翻译十二生肖的名字,但是把每座宫殿的起点改成对应中国的十二气,把每座宫殿按照十二生肖的经度等分,比如吉星宫的起点对应冬天的至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