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建筑,供奉天地和祖先的庙宇。

寺庙建筑,供奉天地和祖先的庙宇。

(1)祠堂和社稷坛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各种祭祀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礼制。后人写的《李周考》中记载,当时的城市规划是:城边长九里,有三门,城内有九条路,宽九轨(两轮之间一轨)。宫殿在中间,左边是祭祀祖先的庙宇,右边是祭祀国家的祭坛,前面是集会场所,后面是市场。这说明寺庙和祭坛在当时的首都有着更加重要和固定的地位。这种“左祖右舍”的格局在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梁、元代的大都都有所体现。到了明清时期,寺庙和祭坛都明确地放在紫禁城的前面。

在世袭的封建社会,皇位是代代相传的,皇帝自然特别注重祭祀祖先。北京现存的祠堂只有一座。北京太庙位于紫禁城的左前方。它也是一组规则的建筑,由三面方形的墙围着。主要建筑有前、中、后大殿。前厅最大,宽度11。它坐落在一个三层的白石基座上,是祖先的祭祀地。每次有大祭祀,历代神祇的木签都会搬到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中殿是通常供奉慈禧太后神的木签的地方。后殿是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如清朝时,满清四位称帝前的皇帝都在此供奉,所以后殿也叫条贤殿,以示祭祖之意。这三个大厅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左右两侧是附属大厅,形成前后几个院落。第二道墙外,种着一排排柏树,几百年的柏树掩映,构成了庄严肃穆的环境。

中国古代称她为土地神,小米为五谷神,所以很早就立国祭祀,体现了中国长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特点。所谓建立合作社和小米,是因为土地辽阔,谷物众多,不能漫无目的地广泛牺牲。只有一小堆土可以称为太舍和太极作为祭祀的对象。早期她和嵇分两坛或一坛一庙分别祭祀。到了明清时期,太虚与太吉合二为一,称为“社稷同祭”。北京的社坛位于故宫的右前方,与祠堂对称,成为左祖右舍的布局。呈方形土坛状,边长约15米,高近一米。祭坛表面覆盖着五色土,即东方的青色、南方的红色、西方的白色、北方的黑色和中间的黄色。按照传统的分配模式,方土象征着国家的疆域。在这个方形土坛的外围修建了一圈矮墙,墙的表面分别向四个方向镶嵌了蓝、红、白、黑四种颜色。祭祀国家的仪式是从北到南的,所以祭坛在最南边,它的北边是礼拜殿、享乐殿和正门。

(2)天、地、日、月坛对人类早期生存的威胁,很多来自自然灾害,暴雨淹没河流;不下雨宋卡千里,颗粒不收;强风导致海啸,杀死人和动物;雷击和房屋被大火摧毁。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天视为主宰人类命运的神,向天地献祭早已成为人类非常重要的活动。国家出现后,无论是奴隶主还是封建帝王,都善于利用这种原始的信仰,自称为天命所归,统治世界,治理国家。这样,祭祀天地的活动就与政权的巩固和加强密切相关,受到更多的重视。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属权利,其重要性超过了祭祀祠堂,成为国家的大礼。国家遇到皇帝、皇太后去世等重大丧事,规定停止祭祖庙,但不能停止祭天,普通人或他人祭天的活动都被列为越轨不雅行为。

由于祭祀天地成为历代帝王的重要政治活动,这些祭祀场所在历代都城都被赋予了相应的地位。按照的规定,祭天之地在京城南郊,因为在古代,南方是晴天,北方是阴天,天属阳,所以应该在南方;地属阴,应在北,故拜地之地相应在北郊;南阳北阴,天地相应。再加上祭日在东郊,月亮在西郊,所以统称为“郊祀”。郊区可以避开密集的集市,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更贴近自然,更适合祭祀天地日月之神。明清北京的这些礼拜场所就是按照这种格式排列的。祭天坛位于南郊,祭地坛、太阳坛和月亮坛分别位于北郊、东郊和西郊。天坛是在明朝中叶北京城扩建时才被列入北京的外墙。现在我们将重点放在天坛(图19)。

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与北京紫禁城同期。尽管清朝对天坛进行了改动,但基本格局保持不变。天坛占地4184亩,大约是故宫面积的4倍。在如此大的规模上,它建造了什么样的建筑,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以满足祭天的要求?天坛的正门在西墙的北面。天坛的建筑分为两部分。主祭祀建筑布置在天坛东中轴线上。另一组建筑,斋宫,位于西面,西门内通道的南侧。斋宫是皇帝在祭天之前沐浴斋戒的地方。在每年冬季至日的前一天,皇帝住在这里,通过不吃肉和净身来祭天,以显示他的真诚和神圣。这两组建筑占地不多。此外,大面积都是种植松柏常青树的绿地,力求整体营造自然肃穆的环境。主祭祀建筑布置在东面,使得进入正门后要经过很长的通道才能到达祭祀区,更增添了庄严神秘的效果。祭祀建筑分为两部分,前面是祭天的地方,主体建筑是穹顶。嗯,就是圆的意思。土堆成了一个土堆,变成了一个平台,叫做祭坛。穹顶为三层平台,用石头砌成,四周有石栏杆;平台外围,没有建筑也没有高墙,只有两堵矮墙围着,外圈是方的,内圈是圆的;两堵矮墙之间,东南角有10多的铁炉、玻璃炉,西南角有三根高高的灯杆;整体环境干净肃穆。土墩台是皇帝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仪式在每年冬季至日的黎明前举行。祭坛的大灯杆上挂着一盏大灯笼,也叫天灯。灯笼高达八尺,里面的蜡烛四尺多高,一尺多粗。坛前的烧炉里燃着松香木和桂花木,不仅用来烧祭品,还能产生香烟。一时间鼓乐齐鸣,香烟缭绕,造成一种神秘的感觉。穹顶的北面有一个皇家拱顶,是一个圆形平面的小单层大厅,是平时放置圣牌的地方。它的左右各有一个附属建筑,周围有一圈圆形的墙,墙是用细砖砌成的。工作非常精细。当两个人站在墙内不同的地方,对着墙说话时,由于墙的不断折射,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所以就成了著名的回音壁。

1.檀溪门2。西天门3。神乐四部。祭祀中心5。斋宫6。邱欢7。帝国金库8。成镇9号门。神厨神库10。祭祀亭11。服务台12。

图19北京天坛平面图

(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天坛的另一组祭祀建筑是皇穹宇北面的祈年殿,是皇帝每年夏天祈求丰收的地方。主殿,祈年殿,是一个圆形大厅,上面有三个屋檐,下面有三个石台。戏台前有宽阔的院子,门前设祈年门,左右有厅堂,四周有围墙。正殿位于北方的中心,非常宏伟庄严。牟丘和祈年殿两组建筑位于同一轴线上,但相隔360米,由一条宽约30米的道路连接。这条大道离地四米,两旁种着苍松翠柏。走在上面,头顶是蔚蓝的天空,脚下是起伏的绿波。视野开阔,由南向北,仿佛步入天堂的怀抱,体现了天坛的意境。

在前面的宫殿建筑部分,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喜欢用象征手法来达到建筑的一些精神要求。这种象征手法也常用于坛庙建筑,尤其是天坛。集中体现在形象、数字、色彩三个方面。

中国古代对自然天体的认识,长期停留在天圆无垠的理论上;地球是方的;因此,在天坛中,大量使用了方形和圆形的图像。天坛内外有两圈墙。南边的两个角是方形的,北边的两个角是圆形的。天坛主要的祭祀建筑都是圆形的,有圆形的平台,圆形的平面和屋顶,圈外用方形的墙。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单数为阳,偶数为阴,天为阳,自然要用单数。而且在单数中,九是最高的,所以皇帝自然用九个数字来表示最大的尊重。所以到处都用九数祭天,顶台全部用青石铺成,中间是一个圆形的石头,外围是扇形的石头。第一圈铺九块,第二圈铺18块,第三圈铺27块...直到第九圈是81块;栏杆周围的栏杆数量也是9的倍数,上栏杆每边9个,四边36个,中栏杆每边18个,下面每边27个;三层祭坛的台阶是每层九级台阶。祈年殿是祈求丰收的地方,所以用的数字多与农业有关。正殿柱子分三层,12檐柱支撑第一层檐,象征一天12小时;中间层的12列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加起来24根柱子,代表一年24个节气;里面的四根柱子象征着一年的四季;农业和天气、季节的关系真的很密切。

黄土地,蓝天,这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现象,也是一种精神象征基础,所以黄色象征土地,蓝色象征天堂,蓝色被广泛用于祭天的地方。圆丘四周矮墙顶部用蓝色琉璃瓦;皇家拱顶和祈年殿的屋顶也是用蓝色琉璃瓦建造的。就连祈年殿的厅堂和大门的屋顶,皇穹宇的厅堂和大门都是蓝色琉璃瓦做的。在中国古代,许多常青的松树和柏树经常被种植在陵墓和寺庙中,作为对环境的衬托,表明对后代的崇敬和怀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松柏常青树的绿色逐渐成为崇敬和怀念的象征。在意象、数字和色彩象征的运用上,前两者虽然有形,但其意义毕竟晦涩难懂,不加以解释,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不容易感受到的。如果不算台阶和石栏杆的数量,你不会发现它们都是九的倍数。找到了,也不一定知道它们的意义。但是色彩就不一样了,它是有形的,它能直接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经历和认可的。蓝天绿树给人一种开阔宁静的感觉。在天坛,正是这种大面积的松柏所造成的绿色环境,在这种绿色环境中的青花建筑,使整个天坛有一种庄严、神圣、崇高的意境。可以说,祈求上天丰收的特殊要求为古代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天坛凭借他们杰出的技艺,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高超的水平,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毫不夸张地说,它也是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一座瑰宝。

北京东、西、北郊的日月地坛规模比天坛小得多。他们都有用于祭祀目的的土台、神龛、厨房等建筑,加上星门和围墙组成建筑群。每年春分,皇帝去祭拜太阳神,夏天至日去祭拜土地神,秋分去祭拜月神。这里还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例如,地坛属于树荫,在北郊;数字适用偶数,所以地坛的方坛有两层楼高,四面八步,桌上铺的石头都是偶数。祭坛祭祀的太阳神,太阳是红色的,所以坛面用红色玻璃覆盖,直到清朝才因为不方便使用而改为方砖。

除了天空、大地、太阳和月亮,古代还对名山大川进行祭祀。例如,在著名的五岳中有专门的寺庙来供奉各地的神。东岳泰山在泰安岱庙祭祀;南岳庙在湖南衡山;西岳庙在陕西省华阴县华山;有两座北岳庙。一个是在山西省浑源的恒山。早期在河北曲阳设庙祭祀恒山。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这五座寺庙规模都很大,可见古人对永恒之山的崇拜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