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怎么过?
端午节习俗
龙舟比赛
赛龙舟前,请邀龙,祭神。比如广东端午节,端午节前要出水,在南海庙里拜南海神,装上龙头和龙尾,然后准备赛跑。并买一对纸公鸡放在龙舟上,以为可以保船平安(隐约对应古代鸟船)。闽台赴妈祖庙朝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首,杀鸡,龙首滴血,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在湖南省汨罗县,赛龙舟前必须去曲子庙拜龙头,在龙头上套红布,然后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祭拜龙神,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各种祭祀仪式,纪念仪式,无非就是烧香烧钱烧鸡,烧饭,烧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现在这些迷信的仪式已经不多见了,但以前人们到龙宫祭祀时,气氛非常严肃,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辟邪辟邪,万事如意,还祝福划船安全。用人们的话说,“要吉祥”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
丰州
赛龙舟和春节的龙舞、凤舞一样,端午节有龙船、凤船。如前所述,凤舟的起源是来源于古代的黑舟和鹳舟。古代宫廷有凤凰(如《天府广记》明代有),民间有凤凰竞速。《广东囊》载:“龙船挂大夫,凤船挂天,皆以五日胜。耿武的夏天,番禺石桥村聚集在万金做一只凤舟,长十尺,宽三尺,首尾高举。两边重翼舒而聚,殿上矣,以待拜后游水乡。”1964后,香港有一场风船赛。船稍短,可坐16玩家。饰以冠、冠,由女选手参赛。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竞争形式,龙凤呈祥。
有些地方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龙凤舟,妙而华丽。”但是现在没有了。湖南省汨罗县的龙舟,前有龙头,后有凤尾。凤尾呈扇形,用红纸包着竹签插在船尾,像一条长方形的尾巴。也可以叫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和鸟船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系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孙以五彩帛缚其臂,名为长命,一续命,一争兵,一争五色,一争兵鬼,使人不至得病。”五彩丝不是五颜六色的丝线,而是由一定的红、黄、蓝、白、黑丝线组合而成。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颜色。所以在节日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天下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进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免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就是让河水冲走瘟疫和疾病,让孩子平安健康。
挂钱包
年轻时的广济引用年轻时的杂记说“端午由红白两色构成,彩线贯穿,使其状如花。”而另一种“贻贝粉铃”:“第五日,贻贝粉放于帛中,以棉饰之,若数珠。让孩子拿去吸汗。”这些随身包里的东西几经变迁,从吸汗的蚌粉、辟邪的护身符、铜钱和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艾叶、石菖蒲和大蒜
艾、菖蒲、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节又叫“木兰节”,荆楚有挑艾的习俗。采艾草,要在鸡叫之前开始,选最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甚至把艾草扎成老虎形状,然后在上面贴上艾叶。艾叶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和大蒜一样的杀菌作用。端午期间,夏季至日将近,正是寒暑交替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要注意。保山县有句谚语:“不吃端午粽子,送不了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冻三次。“在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切疾病都是鬼邪作祟。因此,在端午节,人们以菖蒲为剑,艾草为鞭,大蒜为锤,也称为“三大武器”,以为可以击退蛇、虫、病菌,消灭邪灵。
在江南,端午节喝菖蒲酒是一种习俗,所以它的药用功效更直接。通常节前将菖蒲切碎,配以雄黄,浸于酒中,逢年过节即可饮用。
写一个咒语,背一个咒语
除了用艾、菖蒲、大蒜等“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就是在室内悬挂符咒辟邪。悬挂驱魔符号和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要求,必须写在端午节日出或正午。书写材料必须用生朱,硝石必须放在砚中和书写人群中。比较流行的咒语有:“五月初五,赤口白舌消”等等。上海人习惯在端午节门口悬挂钟馗像,是这种辟邪习俗的延续和演变。此外,与此习俗类似的还有在孩子额头上点雄黄酒。节日的早晨,妇女们把艾蒿戴在孩子的耳朵上,把菖蒲戴在头上,然后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据说这样可以让所有的鬼害怕,保命。
刘赦
与南方的龙舟赛不同,最北方的特色是射箭和马球。
中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过端午节比赛的习俗,更不用说中国南方汉族爱国诗人屈原了。但辽、金、清三朝历史上都有契丹族、女真族、八旗士兵在端午节抢射杨柳、打马球的竞技习俗。
北方人的端午节庆祝游戏-射柳。据说这种竞技活动出现在辽代,一直持续到清末。
龙舟节的清晨,人们会射柳放马。首先从柳树树干的中上部切下一段绿皮,使其变白,作为靶心。然后选手们依次策马疾驰,用弓射向白色的地方。射下柳乾后,谁能接住断柳,谁就是胜利者。《晋·李实志》:“因辽国风俗,晋五日插柳于地数寸,剥其皮而白。先一人先策马飞奔,再以无羽横簇箭策马飞奔。最好是用手折断柳树放松一下。捡不起来的是其次。每一枪都要击鼓助阵。”到了明朝,鸟被储存在葫芦里,被射杀。这种节日竞赛直到清末才成为一种习惯。
打马球
明太祖的弓图。鞠躬,也就是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主要的经济娱乐活动之一。根据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明代《玄宗乐图》长卷中,有玄宗赏马球的场景。当时当官的知望写了一首午后看球赛的诗:“玉如金马,雕有七宝。”当你飞翔的时候,你会震惊,你会感受到星星。煽动页成了三胜,欢喜是第一。青云循着足迹,蜿蜒在寺庙的东端。“在北京白云寺门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的守则。清朝天坛也有马球,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古董马球最近出现在Xi,这使得这项古老的运动在消失多年后再次出现在中国。
采集草药
这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夏郑潇》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杂药集》卷二十二引用《荆楚岁时杂药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魏后,齐姚敏蜀?《杂记》中有五月捉蟾的记载,也用于医药。后来,许多地区都有端午节抓蟾蜍的习俗。比如江苏,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药蟾酥。杭州人也给孩子吃蛤蟆,说夏天能降火不生疮。并于5日将墨锭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干,便成蛤蟆锭,敷于脓肿处即可消散。这种捉蟾药的习俗,源于汉代“蟾争兵”的传说。再比如湖北监利端午节“采药”的习俗,也是采药。采药是因为端午节前后草药的茎叶成熟,药性好,这一习俗就在这一天形成了。
木兰汤
木兰汤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老习俗。那时候的兰花不是今天的兰花,是菊科的飞机草,有香味,可以煎服沐浴。“九歌?”《云中君》也有“沐浴兰花汤会让你芬芳”这句话。”《荆楚岁》:“五
五月五日被称为浴兰节。《五杂记》记载明代人因“蓝汤不可得”,中午沐浴五色草。后来一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药洗澡。在广东,用艾草、香蒲、凤仙花、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柏叶、银莲花根、艾草、蒲草、桃叶等用来泡澡。不管男女老少,全家都洗。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存在。据说能治皮肤病,还能辟邪。
采茶和制作凉茶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喜欢在端午节时采摘嫩叶和蒸野菜叶来泡茶。在广东潮州,人们去山野郊区采集草药和煮凉茶。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驱除”五毒
人们认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现的时间,人们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的危害。一般在屋内贴一张五毒地图,在红纸上印上五毒,然后在五毒上扎上五根针,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这是辟邪的巫术遗产。民间还在衣服上绣五毒,在糕点上装饰五毒图案,都是驱逐之意。
“落灾葫芦”
端午节也用桃花印章装饰。桃是民间习俗中的驱邪之物,起源于申屠和雷宇的神话。上面刻着桃符,也是驱散噪音的意思。”韩曙继续说道?礼仪笔记:“朱锁、五色桃花印作为门户装饰,以挡邪气。”这就是后世暧昧符号和吉祥葫芦的由来。
《梦梁璐》卷三:“军士等士写‘五月五日中秋,红口白舌全消’之句,为宋代风俗。”《燕京年》也记载:“端阳用彩纸剪成各种葫芦,供日常使用,倒贴在门槛上,释放毒气。“这是清朝的习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挂丝缨、丝带更好看,或者把葫芦里的五毒形状剪下来贴在门上,也表示五毒之气将尽。你是个“多灾多难的葫芦”。
至今仍有在门上挂镜子避邪的习俗。唐代5月5日中午在扬州长江中心铸造铜镜向皇帝进贡,也是为了辟邪(见《唐史补》)。所以后世多是在门前挂镜子驱邪。
打草的戏码
韩以前没见过格斗草。(《历代社会流行事物考证?商的起源是不可考证的,一般认为与中医的出现有关。远古的祖先挣扎求生,生活单调。在空闲时间,他们通过与昆虫、草和野兽战斗来自娱自乐。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后,每年端午节都聚集在郊外采药,插艾门以解暑毒疫,成为一种习俗。收获后往往会举行比赛,以对抗的形式互相报出花和草的名字。大多胜出,既有植物知识的趣味,也有文学知识的趣味;孩子用叶柄互相勾,互相掐,互相拽。断了就输了,然后换一片叶子打。白居易《看儿戏》诗说:“作尘或打草,终日乐。"
《原》说:“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彝在《荆楚纪年》中所写的一个故事,“五月五日,四人踏百草,有斗草之景。”《岁月的回忆》:“在端午,造屋贮药,打百草,裹五丝。”
南北朝时称为“踩百草”,唐代称为“斗草”或“斗百草”。《刘斌传》说:“唐中宗时,安乐公主与百草交战五日。”宋朝扩大到平日随时作战。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对此有很多描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婴儿间打斗素描》,玩法如下:一、比赛双方各挑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路边、水沟、田埂等处。无茎,有许多纤细的须根;叶从根际丛生,薄纸质,主脉5条,全缘或波状,或齿稀疏钝,长达15-30厘米;有绿白稀疏花,花冠分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像盖子一样打开,释放出四至六粒棕黑色的种子,其长长的花轴是打草的好材料。)然后互相交叉成“十”字形,互相用力拉扯,这样坚持下去的人就赢了。
这种靠人的拉力和草的拉力大小的斗草,被称为“战阵”王建的《宫词》吟咏斗草的游戏:“水中的花,芹菜叶,泥土,会从许多人家中采来,总要等别人都数完了,袖子里还有玉瑾的嫩芽。”斗草不仅有“战”,还有“文战”。所谓“群婴斗草”,就是花草的名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众姐妹忙饮酒作诗。每个房间的女仆也和她们的主人玩得很开心。薛蟠的香菱姨太太和几个丫鬟,各摘了些花草,打打闹闹取乐。这上面写着,我有观音柳;又说我是罗了。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难倒了大家。香菱说我有夫妻耳。豆官见香菱回答,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香菱争辩道:“一朵花叫‘兰’,几朵花叫‘穗’。上下两朵花叫‘兄弟耳’,第一朵叫‘夫妻耳’。我也有一样的花,为什么不叫‘夫妻耳’呢?"问了一会儿,豆官笑着说:"按你的说法,一朵叫'老子之隋',背后开两朵花,就可以叫'仇家之隋'。薛蟠刚刚走了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草拉进情侣耳朵里。太可惜了!”翔灵脸红了,笑着跑去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在地上打滚。女仆们在玩耍,玩得很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躲端午节
躲龙舟节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指的是把新婚或出嫁的女儿接回家过年。简称“躲下午”,也叫“躲完”。习惯上以五月、五月五日为邪月、邪日,凡事需要避邪,因为端午节有带女人回家避邪的习俗。这种习俗似乎形成于宋代。陆游《封睢》诗中有一句“羊腔酒担接女,鼓龙舟送与神争”。《嘉靖隆庆志》也记载有云:“嫁女召归过节”。又《栾州志》:“女子新娘子迎月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下雨
端午节下雨,人们老了要检查,这是一种习俗。认为端午节下雨,不吉利;反之,则好。这种民间信仰在宋代就有了。陈《岁时广记》引用《纪要》说:“五月五日,人染毒,十八岁无灾。下雨的时候鬼曝药,好多人生病。福建的这句谚语。”许月卿《李时周端午》也注:“临川人说,天中下雨,鬼兴人祸。清代赵怀玉诗歌的自我注释也引用了“端阳无雨是好年”的谚语。
立一个鸡蛋
所谓“立蛋”和“浮针”,是指端午节当天的中午,因为阳刚之气和正气的极度交汇,认为平日不易立起来的鸡蛋此时可以直立在地上。同样,可以证明绣花针也能浮在水面上。
事实上,如果用科学原理证实,可以看出,由于端午节当天太阳照耀北半球,中午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引力相互拉动,容易使站在地上的鸡蛋平衡地站立起来,因此,在端午节,下蛋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玩耍项目之一。
钟馗。
舞钟馗,扰钟馗:自晋代以来,舞钟馗,扰钟馗,福镇宅,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2.挂钟馗画。钟馗最早的画作据说来自画家吴道子。据北宋沈括《孟茜布比谈》记载,唐明帝病了近一个月,忽然梦见两个鬼。小鬼偷走了玉帝和杨贵妃的紫色香囊,逃之夭夭。大鬼抓住了小恶魔,挖出了他的眼睛,然后打碎它,吐出来。“我是钟馗,”大鬼说。“我是一个武功举不成功的人,我向陛下发誓,为天下除害。”唐朝皇帝一觉醒来,病好了,就把画师吴道子叫来,叫他根据梦里的情景,画一幅大门捉鬼的画。道士写了一支笔,成了功臣。唐朝皇帝看了之后,和他的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逐渐进入民间,多在五月端午,或端午前后几天作画。清代,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的大多数居民在农历五月在大门或大厅悬挂钟馗的照片,以驱除邪恶,吸引好运。
吃粽子
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清香扑鼻。桃枝插在栅里,出门就能看到麦子黄了。这里阳光明媚,那里阳光明媚,到处阳光明媚。"
这是一首描述古代端午节的流行歌谣。一般来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相同的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吃粽子在整个中国都是一样的。现在的粽子更加多样多彩。现在各地一般都用糯米壳包裹糯米,但里面所含的颜色要看当地的特产和风俗。比较有名的有桂圆、肉、水晶、莲子、蜜饯、板栗、麻辣、酸菜、火腿、咸蛋。
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话说“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见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少量雄黄调制而成,没有纯饮。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药也用于治疗皮肤病。在古代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时候,用雄黄浸泡可以解毒止痒。对于未满饮酒年龄的儿童,大人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耳朵、耳朵、手、脚、心脏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
吃黄武。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黄武”的习俗。黄武指的是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和雄黄酒。另外,浙北的端午节也吃豆腐。
吃十二红
高邮等地有吃“十二红”的习俗。十二红指的是炸虾、炒苋菜、咸鸭蛋黄、朱红豆腐等等。
吃茶叶蛋
在江西南昌,端午节要煮茶叶蛋和咸蛋。鸡蛋包括鸡蛋、鸭蛋和鹅蛋。蛋壳涂成红色,装在五颜六色的网兜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运平安。
吃大蒜鸡蛋
蒜蓉鸡蛋每到端午节在河南、浙江等省的农村,家里的主妇们都起得很早,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鸡蛋的时候放几片艾叶。早餐吃大蒜、鸡蛋和煎包,据说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吃蛋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饼。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一个单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杵敲打。这种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节日气氛。
吃炸堆
在福建晋江,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会吃“炸桩”,是用面粉、米粉或红薯粉等配料做成浓稠的糊状。相传古代,端午节前是闽南的雨季,雨连绵不断。人们说上帝扎了一个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炒桩”雨就停了。人们说天空已经修补好了。这种饮食习俗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