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起源于符涛,植根于汉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与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简洁、工整、均衡,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于一体。它是汉语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相结合,更能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感情和精神。

对联的产生

对联的直接制作与中国古代“挂桃符辟邪”的习俗有关。据说古人曾将申屠和雷宇这两位通过表演附身的神的名字写在红木板上,挂在大门两侧,以辟邪避邪,祈求繁荣昌盛。这种桃子的象征每年在新年前夕都会更换。后来,五代以后的蜀中大家孟尝君在板上题写了“新年,甲节长春”几个字,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有记载的春联。

对联的形成也与对偶修辞的发展有关。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汉语写作艺术中,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成对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在中国古代更早的书籍中已经出现并被使用,比如《尚书》?大莫雨:“满亏,谦益”;诗经?潇雅?采薇:“我曾去,杨柳依依;今天我想,下雨了”;屈原的九歌?向君:“水中采李雪,爬芙蓉锯木屑”等等。这些对句随着对句修辞的发展而大量出现并走向成熟,不仅对丰富和发展汉语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后世骈文和律诗的形成,也催生了对联这一艺术形式。

对联的分类

传统对联根据其内容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节气对联、婚礼对联、生日对联、挽歌对联、教堂对联、交际对联、行业对联、名胜古迹对联和其他杂项对联。

1.太阳节对联

最著名的节气对联是春联和元宵对联。

春联是献给春节的对联。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色的春联,或期盼吉祥,或抒发内心的情感,或憧憬美好的未来。比如:

日子增加人的寿命;

春天到处都是干巴巴的功夫。

元宵对联是古代元宵节时文人墨客写的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人称“父子双学士、老二丞相”,父子二人都擅长诗歌。相传有一年元宵节,张福照例装饰灯笼,燃放鞭炮。父亲要出门去联考学校,儿子“高烧不退,红烛映天,明晃晃的光。”当他的儿子张正在思考的时候,他听到门外放烟花的声音,他灵机一动。在底线上,“低点的烟火震动大地,响了,他的气息就上了天”。对仗工整无缝,是绝妙的对。

结婚

结婚,或者祝两口子白头偕老,逆境* * *,或者希望早点生孩子等等。比如:

花间蝴蝶成双成对起舞;

水竹鸳鸯共眠。

3.首联

寿联是为庆祝生日而写的对联。在各种各样的生日庆祝活动中,编写和书写生日对联是最节俭的,但也是最优雅和最难忘的。大部分的寿联不仅仅是赞美和总结长寿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希望长寿像常青树一样健康长寿。

典型的生日对联如下:

寿比南山不老;

幸福就像东海的流水。

清朝嘉庆皇帝生日,状元邵丽写了一篇《和连》:

顺泰康宁,永然感德嘉千古;

治黑石是龙恩庆的一万年。

这种隔离与嵌字相结合的方式,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个朝代的年号分别嵌入生辰对联中,可谓用心良苦。

4.挽歌对句

挽联大多是总结逝者一生的功德,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得更加肃穆。白纸黑字,可以通过联合语言唤起人们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

如杨度为孙中山先生所作的挽歌:

英雄无为而持之,能成天下而我;

自古有几个成功的,都是一蹶不振,半哭半泣。

第一部分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而奋斗的一生,第二部分充分表达了他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不幸逝世的惋惜和悲痛,以及对当时中国时局的焦虑。

5.唐莲

厅堂对联是指悬挂或雕刻在厅堂、书房等场合的对联,主要用来装饰环境,抒发感情,以示主人的意趣。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的《唐濂》:

世界起起落落;

每个人都有责任。

这幅对联短小精悍,通俗朴实,充分体现了他一生奔波,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

6.通信协会

交际对联,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回报友情的对联。通常,人们会互相提问。题记对联是写给别人的对联,表示感谢、钦佩、鼓励、安慰、劝告、警告,主要作用是沟通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海白娜传大;

球因为什么都是圆的。

这副对联是何积善院士题写给丁海秋先生的。丁海秋的名字“海”和“秋”被巧妙地放在每副对联的开头,生动地表达了他对丁海秋先生人品的敬仰。

7.行业协会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用中国特有的对联来表现,在特点中更是独一无二。这些对联不仅把自己的行业说得一清二楚,而且几乎都是赞不绝口,大部分都有宣传的作用。

酒店协会:

像亲朋好友一样萍水相逢;

停一会儿就像回家一样。

茶馆联盟:

花儿互相渴望对方;

在竹子下,我参加了鲁玉景。

钟表店对联:

刻一个提醒警察省;

声音劝你珍惜美妙的声音。

8.名胜古迹联合会

所谓名胜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而写的对联。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全球,名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名胜古迹不仅为景观增添了色彩,美化了环境,而且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增长了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比如清末进士蒋凤青为扬州二十四桥写的对联:

按淮南的说法,度假村看起来像天上的云影,与横秋同色;船过了桥,就听见笛声,有人吹,一直吹到月初三晚上。

这幅对联分别描写了二十四桥的日夜景色:白天,二十四桥以淮南为背景,站在桥上向外望去,悬在空中的云朵倒映在水中,仿佛要与世界平分秋色;晚上驾舟桥下,听到悠扬的笛声,仿佛一个美丽的少女一直演奏到半夜。多美的一幅风景如画的画啊。

9.混合物

除了以上几类,生活中还有各种有趣的对联,包括戏曲对联、玄机对联、其他对联。

舞台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舞台两侧的对联。这些对联大多与戏剧有关,蕴含着戏剧理论和人生哲学。

台下全是闲人,袖手旁观,看戏还不如演戏;

一切都要结束。上台比从头下台容易。

从《演起来很难》和《上台比下台容易》可以看出,这副对联将戏剧表演的术语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既贴合舞台场景,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范里安是一副结合了猜测的对联。相声大师侯在他的春联节目中出了一个谜语:

人们过年,二上八下;

我九岁,一中。

第一副对联的意思是,别人在除夕包饺子,揉的时候大拇指朝上,其他八指朝下,所以是“两上八下”。第二副对联是关于过年吃包子的。做馒头时,右手拇指在内,其余九指在外,于是形成“九外一中”。这对谜语由包饺子和做窝头的动作组成,出人意料,既好笑又难过。

对联的特点

对联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要求和固定的格式。就像诗有诗的节奏,词有乐谱,歌有曲牌一样,对联也有自己的创作要求,而且更为严格,是我国文艺形式中非常讲究的一种特殊文体。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既“正”,又“联”。“配对”是形式上的配对,“链接”是内容上的互相照顾。具体来说,对联的书写有以下六个要素,也称“六相”:

1.文字是平等的

一般来说,对联的字数必须完全一致。至于字数,没有限制,从一两个字到十几个、几十个甚至几十万个都有。如一副悼念抗日烈士的挽联,上下对联只有一个字:死;健康。

2.词性相当

上下对联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者尽可能相同或相近。根据这一要求,上下联对应的词类应该是名词对应,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古人要求实词是实词,虚词是虚词。根据它们的含义,他们把现实世界中的名词分为几类:天文、地理、人伦、人事、时令、饮食等等。词性相同的词是相对工作对,相似或相连的词叫宽对。比如“风摇柳摇,鸟啼,心蝶恋花晒”是一对作品,而大家熟悉的“松、竹、梅、李、杏、春风三友”只能算是一对广的,因为“老冷”和“春风”的词性并不对应。

3.结构比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不仅要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内部句法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离对偏离等等。

4.节奏是对应的

上下联在音节停止的地方要一致。音乐中的节奏是指乐谱的力度和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联中,同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这种现象在力度、长短、高低、急缓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也叫节奏。

5.平淡和谐。

注意平仄,以追求音韵的和谐、错落有序、雄浑有力的艺术效果。平平行线的和谐有三个规律:一、这句话是平平行线,一般是两平两斜,两平三斜或三平两斜,不允许四平或四平;第二,句子是平齐的;第三,上半部分平,下半部分平,意思是上半部分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的,下半部分最后一个字是平的。这在联法中叫正字法,上有上有下的特例被视为不正常,如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内容相关性

上下对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义是相关的,要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相关,或对立,或相似,既对又连,在形式上,成对,在内容上,要互相照顾。无论什么样的对联是对是错,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主题,做到内容相关,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此外,为避免上下联同义,王力先生在《诗格律》中指出:“句子的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交手’。”这是对联的大忌,如“布谷鸟声催懒人,秭归每句话警示闲人”。上下对联的内容和意义不仅相同,而且重复,是典型的一种。

对联与高中语文学习

在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在重新定位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同时,很多年轻人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化内涵丰富,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途径。

多年来,对联经常受到中国高考的青睐,越来越多的省市有对联。2014高考语文北京卷通过一段关于对联的文字给出了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直接考察了对联的常识和创作特点。

其中一个问题是根据一副春联的上联选择下联。据知,最上面的对联是“冬天的梅花”。题目如下:

2.在正文的方框中填写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家家都是杨柳柳枝。成千上万的人喜气洋洋。

C.春天的鞭炮声。微风在春天来临

看完四个选项,发现节奏与上联一致,不能排除,所以从词性和结构上分析。对联第一部分的前两个字是“冬天过去了”,是主谓短语,“冬天”是名词,指季节。选项A、B中的“千户”、“千户”为偏词组,千、万为数词,与对联的上半部分不匹配,可以排除。C和D的“春回”和“春来”在结构上可以匹配,然后就可以看出C和D在内容上的不同。C项后面的“鞭炮声”非常符合春节的气氛,而D项的“微风”则远远没有说到点子上。所以C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另一道题是考察考生对对联的特点和创作要求的掌握程度。

4.下列关于对联的说法是正确的:

A.字数以四字六字为限。b .上下对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 .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A、C项错误明显,日常生活中注意过对联的同学很容易排除。我们常见的对联是七个字,A项的表述明显有误。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一般都要用对联,但葬礼上的挽联显然不会用在喜庆场合,可以排除C项。B项有一个语言陷阱,“对联讲究对仗和押韵”。消除这种干扰,需要对对联的创作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说对联“上下对联讲究对仗”是对的,说对联讲究押韵是错的,对联不讲究押韵也是错的。D项中对联常与书法艺术结合的说法是正确的。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逐渐增加,从原来单纯的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到考查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学生的语言文化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频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说明高中语文学习要重视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

在课堂上组合对联可以让学习更有趣。

对联有文字游戏的特点。它们源于生活,篇幅短小,内容宽泛,审美趣味,结构严谨,具有随意取材、即兴发挥的特点。它们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调味品,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当时有人用金庸先生作品的首字母拼成一副对联“飞雪拍白鹿原,笑书倚园”,让很多人很快记住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帮助我们记忆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如果你还记得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来悼念鲁迅的挽歌:“踏着野地,割着野草,热风,奔跑,一生呐喊;痛“毁灭”,叹“刚”、“十月”、“噩梦”、“流浪”。“这幅对联把鲁迅的著作、译著集和出版物串联起来,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也方便了我们的记忆。在研究廉颇、蔺相如传记时,可以尝试用对联来概括全文所描述的三件事:“物归赵”、“渑池会”、“相安无事”:“即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如果想欺负赵,秦国的没有什么关系。”“渑池将,蔺相如大败强敌;赵建立军队,秦昭国王敢去打仗。”“退三家,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荆棘之后,连将军悔过自新。“这种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对联的创作,最终加深我们对母语的理解。

重视课后对联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提高国学质量,延续文化传承。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内容,可以看到高考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作文题目的选择上,越来越注重对考生人文素质和讨论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2014高考作文,新课标第一册“山羊过独木桥”,阐述了对“规则”的理解和对“* * *胜”的辨析。新课标第二册是“喂养动物容易使其丧失觅食能力”,这可与来自动物的“教育”和“关爱”问题有关。北京纸讲“老规矩”,上海纸讲“自由与不自由”,江苏纸问“什么是不朽”,四川纸说“人站起来以后才能属于他”...这些题目都有很强的关于个人或国家的现实意义,要求考生有自信的人生态度,治国安邦,思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相关问题。

在中国传统中,对联经常被古人用作表达情感和启发警告的工具。这样的对联往往意味深长,意味深长。阅读和收藏这样的对联,既可以积累文字素材,又可以丰富自我精神。

比如纪晓岚故居的一副自题对联:

难如秋草生;

学习就像春天积冰不高。

这种联想意味着人难免会犯错,但也要知道亡羊补牢非一日之功,要有“一日三救”的精神;学习并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如果你破釜沉舟,你最终会在楚国。

勤劳的人不负众望,吃的是肠子,多了三千甲吞了吴。

这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写书而写的对联。对联借用了项羽破釜沉舟破和越王勾践的典故,以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清代的薛伟农部;

避免贪政、贪利、贪名,不忘政治;

要廉洁节俭,要节俭,节俭不节俭,还要大方廉洁。

戒贪对于政治家来说,贪图金钱是贪欲,贪图名利也是贪欲,所以不要只想着华而不实,忘记了政治的根本。保持清洁最根本的方法是养成节俭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节俭是严于律己,而不仅仅是要求别人。该联盟的“节俭诚实”和“避免贪图名利”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个性,这与汉字的方形造型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透过对联,我们不仅能看到简洁工整的汉字之美,读出流畅和谐的音韵之美,还能发现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情怀和精神。民族是构成多彩世界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又要继承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对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研究

学习才会踏实,读书首先要谦虚。

读书必破万卷,求知不疑。

疏通精华,专心读书,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