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有感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学生作为主体“人”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在现实情境中,这个“人”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模糊的、不可改变的。看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手册,我最大的感受是,“新基础教育”更强调“具体的个体”,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潜能和差异性,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完整的个体。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应该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才能让学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第一,班主任工作需要“回归生活”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是整体的、开放的、自主的、积极生成的。每个人都是用一生去感受身边的世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也是如此。在生命本身的实践和关系中,通过生命的积累和觉醒,形成一个新的自我,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关系。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工作价值取向,用学生的立场取代以前的成人立场,在自己的工作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对学生的理解应从“抽象的个人”转变为“具体的个人”
在现实的班主任工作领域中,班主任过分依赖班级管理或德育,以统一的德育目标规定学生,以权威的方式约束学生,是教育中抽象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教育下,班级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把学生当作“具体的个体”是班主任工作重建的出发点。所谓“具体的个人”,“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手册指出:“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具体的个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每个具体的个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体的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创造和实现。”班主任只有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当成一个灵活的个体,才能在班级活动中被班主任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生命力。
(二)在班级建设中注重发现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叶澜教授在其著作中认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在现实或虚拟、现实或可能的生活过程中自觉或自发、主动或被动地从事的一切实践和交往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环境。人、活动、环境的重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影响学生成长的生活世界。“因此,学生生活世界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发展的质量。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已经呈现的需求,还要为提高学生发展意义上的发展需求提供实践的氛围、刺激和可能。学会研究学生,在观察、分析、研究中提高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认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真正成长。
总之,回归生活,就是班主任工作回归到教育中对“具体个人”的关注,从过去的成人立场回归到学生立场。在学生发展的意义上,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实现生命的自觉成长”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最高目标,也是我未来班主任工作的真正价值追求。当然,这里的“生活”不再只是学生的生活,也包括我们班主任的生活。在不断创造新的班级生活时,让学生和自己的生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滋养,从而实现生命真正的自觉成长。
第二,班主任的工作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往往将学生作为管理对象,通过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默认的德育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在思想上养成了固定单一的思维模式,在情感上形成了对他人的强烈依赖。然而,这种被动状态与人类发展背道而驰。叶澜教授将人与其他生命类型和非生命类型相比较,认为“人的生命本质上体现为对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这种需求渗透在人的生活中,并以一种生活方式的形式出现。不是一个方面的主动,而是整个人生的主动。”因此,班主任工作旨在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在重建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内在自觉,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和成长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个体的主动和健康成长。
(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人的“能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培养主动发展的人,是对学校教育现实中大量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以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和意志为基本生活方式,缺乏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在新时期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体验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逐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一方面,通过参与班级的各种事务,激发学生内心的主体性。例如,在担任班级岗位工作期间,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认识到自己所负责的岗位与班级生活密切相关。一旦他们没有完成或严重忘记任务,就会给全班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影响全班的荣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力量,逐渐形成对班级岗位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老师和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班级中得到正式认可后,他们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的创造力也会逐渐增强,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最后,学生整个活动和发展的空间会不断扩大。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班级建设中,学生通过参与小岗位建设活动、班级环境、活动布局规划等实践体验,不仅可以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发现新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使之更加有效和科学,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时代同步的健康人格和健全人格。
比如,为了了解学校周边有哪些地方文化资源可以融入班级实践活动,我们班专门组织开展了以“走进美丽家乡”为主题的项目活动。活动中,师生和家长分线调查校园周边环境,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进行考证,全面了解泉溪镇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地域企业等资源。然后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目标、身体素质、成长需求,对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形成资源库,包括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名人成长、特色美食、经济发展、抗日等。
在上述“走进美丽家乡”项目中,学生在策划、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一是组织策划能力。学生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内心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周围的群体,在自己的主动创造中不断体验主体的力量。在项目活动中,学生在组织小组调查、参与小组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得到了促进。第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问卷调查和外出访问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动脑,学会了调查访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学会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资源库,建立了十二个实习基地。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发现真题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活动策划过程中比较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想法,及时调整行动目标,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为后期的班级实践活动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丰富学生的经历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教育的起点。在“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中,学生的生命体验包括丰富的群体生命体验和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来体验生活的真实和快乐。
比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无论古代还是现在,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二十四节气,我校特别设立了“入二十四节气”节。
?1.巧用自制的“小报”研究二十四节气。活动前,教师通过询问、调查、访谈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节气知识。活动中,老师们组织了一次调查分享会,同学们利用自制的小报互相介绍节气的由来和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传说。老师教学生如何观察节气的特点,如何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生活。
2.走出教室,练习二十四节气。经过课堂学习和交流,班主任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生活实践的舞台上开阔视野,提高能力。比如在“春分”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走进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向农民伯伯学习种植水稻和蔬菜,亲眼目睹了现代化自动播种机的神奇。施肥、播种、起垄、覆膜一次性完成,省时省力,让学生大开眼界。与此同时,学生们的头脑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他们向带队的老师请教,向当地农民采访,学到了覆膜的技巧和很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在地里补种蔬菜和幼苗,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3.延长二十四节气的公开活动。我们要求学生用摄影师的眼光定格节气,手持相机,寻找物候、雨雪等自然现象的痕迹;用记者的眼光收集,通过采访了解节气,锻炼学生的收集整理能力;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要构造,做节气手抄报,整理节气诗童谣。
4.体验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2065438+2008年3月22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学校开展了以“春分迎春”为主题的系列民俗体验活动。我班的孩子们亲身体验了立春有趣的民俗活动,如下蛋、割春牛、定心、画春分、放风筝、吃春菜、吃春饼,了解了传统习俗,深切感受了传统文化。
在上述“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中,无论是在活动的设计上,还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都在关心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心特点,遵循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他们的需求。学生在活动中生成体验的过程,也是教育的成长。一方面,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会到自己与他人、物、物的生存关系。另一方面,丰富的经验是学生独特的精神课程。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体验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个体在丰富的体验中感受到价值。
生命的成长是美好的。她的美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充满活力。成长中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要实现“新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培养“积极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需要加倍努力。幸运的是,我在新基础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行将就木。”我会继续学习“新基础教育”系列,理解其内涵,并付诸实践,为的是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班主任。